不曾想这新科状元只是在中举之后与其他所有举子被皇帝接见了一次,此次上任后已十天有余,皇帝再没有召见他。张启自从那天晕倒,被太医诊断为贫血之后,翰林院的人对他敬而远之。大家担心的并不是张大人的贫血,而是朝廷的风向标。这皇帝过了十多天也不见接见张启,可见皇帝之前的操作是另有隐情。果不其然,传言慢慢流出,这张启之所以能被推为新科状元,主要是在西北边陲,已经有一股势力在蠢蠢欲动,他们的成分非常复杂,既有农民,也有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就是一大批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他们在科举的种种弊端中风雨兼程,却是一无所获,而那些农民,因为苛捐杂税的折磨,已经食不果腹,种种惨状只能让他们拧成一股绳,而且这股力量已经在急剧扩张,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启写下了这样讽刺科举的文章,如果这个时候对张启实施逮捕,然后杀鸡儆猴,恐怕就要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故而皇帝和一帮大臣们演了一出戏,将计就计,反向操作,让张启中举,给全天下人民造成舆论——朝廷并不是读书人所传言的样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问题一定不是出在当朝,看,皇帝是多么圣明的皇帝啊。这昭告天下的文章让成蔓延之势的反动武装有所收敛,一时间有很多读书人又重新燃起了科考的强烈愿望,他们中甚至有很多人幻想像张启一样,能够飞黄腾达,鲤鱼跃农门。
翰林院的工作很是无聊,甚至张启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皇帝的言行。甚至是皇帝放了一颗屁,翰林院也要写出这颗屁与众不同的风采。这种毫无意义的工作让张启一天天抑郁起来,加上来到京城多少有点水土不服,一时间人也消瘦了下来。
恰这时,张启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朝廷派人去西北剿灭了一股反动力量,而这些人大多是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剿灭这些人的方式真的是匪夷所思。竟然打的幌子说新科状元爱惜读书人,在京都设置了读书馆,广招天下贫寒学子前来学习,特别优秀的,状元将亲自资助其科举。这样一来,一大部分读书人就信以为真,到当地县衙去报名,这些人好端端就被下到大狱,神不知鬼不觉被朝廷的武装势力全部杀害。
张启一时间难以接受,一病不起。他觉得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强烈的自责,还有对官场环境的不适,让张启一蹶不振。然而他才上任不久,皇帝又不待见,想要在短时间更换工作岗位是不可能的事情。真的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世间的事情,或许从来就是老祖宗早就说明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件事情在张启身上可谓体现的淋漓尽致。张启不仅没有收获自己人生的春天,反而迎来了最艰难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