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摆摊的小贩也是人精。看到李红红犹豫的样子就知道这是个准客户。
“客官您是要吃点东西嘛,这大早上的不来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暖暖身体?看你那样子应该是来赶明天的大集的。您来的稍微有点早了。刚好我这会儿也没啥生意,你喝我碗馄饨,我给您拉拉这个镇。别的不说,就我在这镇上呆了这么长时间,大部分也都知道点儿。看您这年纪也不大,想来应该是头一次镇上。”
“放心,咱家做生意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买卖。前几年逃灾来到这儿好不容易谋了份过活的事儿,谁能扔下呢是不是?你若是不信,你可以去镇上打听打听我王老二的名字。但凡是我的回头客,我都给他多放两滴荤油。”
“行,那就在你这儿吃一碗馄饨,荤油就不必了,你给我说说这镇上的事儿吧。”
“好勒,客官您稍等,等我把这碗馄饨下出来。”
摆摊的小贩儿熟练的把包好的馄饨扔到煮开的汤锅里。然后准备了一个碗里面放上葱花香菜等东西。
不多时又用一个笊沥把馄饨捞出来放到碗里。用勺子盛了碗汤。最后撒上葱花香菜。想了想又在碗里用勺子点了一点荤油。
又给自己拿了个碗,舀了碗汤。端来放到桌上和李宏宏一起呲溜起来。
天气很冷,喝碗热汤身上确实感觉暖和起来了。反正今天来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两人就攀谈了起来。
李宏宏说自己跟父亲前几年逃难来到这个地方。后来灾年过去了,一家人开垦了一片地。但是好景不长今年冬天父亲病倒了,母亲托她来到镇上把家里养的这只羊给卖了请个郎中。顺便买点儿粮食之类的东西回去过年。
那小贩也说自己也是这几年从其他地方逃难来到这里。当年逃难差点没死在路上。小贩说自己老家是青州的然后问李红红老家是哪儿的?
李宏宏只是说不提也罢,之前的事儿了。小贩也没继续往下问,大灾之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有的人发生了什么也不好说重新开始之后的之前的事儿就不再提了。
李宏宏咽下去下去一个馄饨问“你这一天能卖几碗馄饨?够自己吃喝的吗?”
“现在吃喝倒不至于顾不住。这不是冬天没事干吗?家里也有几亩地还是托了皇帝老爷的福,这三年年内都不用交税自己开垦的地自己种。”
“不过在咱们这儿要是自己开垦土地的话得先去县令那儿登记。过几年还是要交税的。现在好的那些土地都已经被人全占了再远的地方也不好安这身,再加上人又是抱团的比较少的话,难免会被一些歹人盯上。”
“还是在这儿安心弄点小买卖凑和过吧”小贩又喝了一口汤
“我记得商税好像比农税高很多吧,就算这三年不用交税可是三年以后呢?”李宏宏问
小贩嘿嘿一笑“我还有个妹妹,被刚来的县令看上了”
原来这是关系户啊!
“刚来的县令年纪不大,一看就是个娃娃,听说是稷下学宫出来的刚来的时候带了几十号人呢,现在都成了镇上有权有势的人了”
“听说有一部分是来的路上收的流民,听说要来赈济百姓直接就投到他门下了”
“这马县令来到这里以后就招募人修这修那,去的人不光管饭还有钱拿好多人都说愿意跟着马县令干一辈子呢”
小贩说着满是自豪,仿佛在夸自己一样
这不就是以工代赈嘛,这个方法确实不错,直到几千年后都还在用
如果只是单纯的给难民提供食物等东西,那刚开始也许还好可是一旦养成了习惯某一天不提供吃的动作了就得被骂的啥也不是
这种事在后世出的可不少,有个例子就是一个富商见乞丐可怜每天给乞丐十块钱,一天天的就养成了习惯,直到有一次富商身上没带钱乞丐见今天没给他钱就骂那个富商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还有救急不救穷这都是经验之谈
“现在应该带着人在镇子北边挖河道呢,过几天估计还要去其他镇子忙活,真是个好官啊”
“咱们七侠镇啥时候能出这样一个人啊”
又听小贩讲了半天,小贩也累了
根据小贩的话这个镇叫七侠镇,县令一共管理九个镇都属于复兴县
这个县听说是县令起的名字,为了复兴之前的样子
其他几个镇叫啥名字小贩没说,七侠镇上的镇北有条河叫西凉河,之前全镇的人都靠这条河生活
后来发生了大旱灾西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