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袤的草原烽火渐渐平息,大秦帝国的目光却未曾停歇。在遥远的西方,那片被风沙和神秘笼罩的土地——西域,成为了新的焦点。这里,自古便是文明与野蛮交织的地带,也是各国势力暗中较量的战场。
广袤的西域大地上,活跃着大小五十多个国家,这些国家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部族或民族文化。它其中,比较重要的国家包括婼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等。这些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相互的征战与吞并,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
冒顿单于在统一北方大草原过程中把月氏驱除到中亚,并且把势力扩张到西域,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区,西域的各个国家迫于匈奴军队的强大和铁血镇压的政策,都屈服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之下。
匈奴跟大秦帝国要展开决战,西域各国势力都在关注着,他们都听说了大秦帝国的强大,拥有数千万人口,百万精锐大军,文化先进,疆域无比辽阔,更是知道统一六国秦始皇的威名,也从匈奴口中知道了目前大秦帝国的君主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
这几年扶苏有派大秦使者秘密出使西域,让西域各国君主知道了秦二世扶苏是一个英明、仁厚的皇帝,西域各国对大秦帝国充满了向往,但由于匈奴的控制和阻挠,大秦跟西域一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联系。
当匈奴主力大军在草原上战败,冒顿单于战死,残余的匈奴力量逃向西域的消息传到西域各国时,整个西域都陷入了震动与不安之中。这个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楼兰、龟兹、于阗、疏勒等西域各国,虽然对匈奴的态度各异,但都无法忽视这一重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楼兰国王与朝臣们震惊之余,开始忧虑匈奴的残余势力是否会成为新的威胁,或是潜在的盟友。
龟兹国的民众则怀揣着对和平的渴望,希望匈奴的败逃能给他们带来喘息之机。于阗国则选择静观其变,他们深知西域的风云变幻莫测,保持中立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利益。
而疏勒国则因与匈奴的深厚渊源而感到悲痛和惋惜,同时也在暗中谋划着如何在这场巨变中谋求更大的利益。
尽管各国的反应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一点:匈奴的战败和逃亡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西域的政治格局和势力平衡。这场战败不仅意味着匈奴的衰落和逃亡,更预示着西域即将迎来一场新的政治风暴。
同时,西域各国对大秦帝国心理也开始复杂而多变起来,既有对大秦的敬畏和期待,也有担忧和不安。大秦帝国作为中原地区的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文化实力都远远超过了西域各国。大秦帝国的繁荣与稳定,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让西域各国感到既羡慕又畏惧。他们担心大秦帝国的扩张会对西域地区造成威胁,但又无法抗拒其强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西域各国也对大秦帝国抱有期待和好奇。大秦帝国的文化、科技和艺术都达到了当时的巅峰水平,对西域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域各国希望通过与大秦帝国的交流,能够学习到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推动自身的发展。同时,他们也希望借助大秦帝国的力量,来平衡西域地区的政治格局,维护自身的利益。
一时之间,由于匈奴的战败,西域局势开始风起云涌。
在大秦帝国内部,帝国大军战胜匈奴大军及冒顿单于战死的消息首先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欢呼与庆祝。长久以来,匈奴一直是北方边境的心头大患,为了防备匈奴,大秦一直在北方边境驻守大军,这给大秦带来了不小军事和经济的压力。
如今,匈奴主力大军战败,冒顿单于身死,这无疑是大秦帝国边境安全的一大保障。朝臣们纷纷上表称贺,认为这是天意所归,大秦的国威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然而,在欢呼之余,大秦帝国的决策者们也保持着一份冷静与谨慎。他们清楚,虽然匈奴主力大军已经战败,但残余势力仍不可小觑。这些逃向西域的匈奴人,可能会与西域各国勾结,形成新的威胁。因此,大秦帝国必须密切关注西域的动态,做好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准备。
大秦帝国的皇帝扶苏并非等闲之辈。他深知,对于匈奴这样的民族,只有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才能确保真正的和平。于是,他毅然决定派遣大军,追击匈奴至西域。
韩信、章邯、英布、龙且、周勃、曹参,这六位名震一时的将领,被委以重任。他们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如同一条巨龙,横扫一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