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载的休养生息,大秦帝国如日中天,威震四方。扶苏并未沉浸于皇城的安逸之中,作为一个有宏图大业的皇帝,扶苏并未因此而满足。他一直在寻找合适时机,准备把占据西疆区域的羌族部落纳入大秦的统一版图之中。
目前离大秦关中地区最近距离的就是羌族,要实现大秦的长治久安,必须解决羌族的隐患,现在休养生息十年,大秦国力鼎盛,是到了该解决羌族隐患的时机了。
在休养生息这十年间,扶苏也是做了统一西疆区域的准备工作。他采用陈平的策略, 派遣善于离间的使者深入羌族,挑动其内部纷争,巧妙地操控着羌族各部的矛盾,使各部自相攻伐。
同时,他又不失时机地伸出援手,拉拢一部分羌族归顺帝国。对于那些顽抗的部落,扶苏则展现出大秦的铁腕手段,通过武力威慑和小规模惩罚性战争,迫使其臣服。
在这个过程中,扶苏也慢慢向大秦百姓普及西疆的情况,让大秦的子民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统一羌族的重要性。他们深知,只有将羌族彻底纳入帝国的版图,才能确保边疆的永久安宁,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民间对朝廷拓展西疆疆域的支持日益高涨。
在这样的背景下,扶苏召集了相国萧何、右丞相陈平、左丞相曹参、太尉韩信等朝廷重臣,商议彻底收复羌族、统一西疆的大计。
“诸位爱卿,今日朝议主题是收复羌族,统一西疆,朕希望各位畅所欲言,共谋良策”,扶苏首先说到到。
话音未落,相国萧何便站了出来,他躬身施礼,声音沉稳:“陛下,收复羌族、统一西疆乃是我大秦帝国的夙愿。如今帝国强盛,兵强马壮,正是实现这一伟业的大好时机。臣以为,我们应该趁此良机,一举拿下西疆,扬我大秦国威!”
萧何的话激起了朝堂上一片赞同之声。右丞相陈平紧接着发言:“陛下,臣附议。收复羌族不仅能扩大我大秦的疆域,更能为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尽快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调集精兵强将,一举荡平西疆的羌族势力。”
左丞相曹参也表达了支持的意见:“陛下,臣也附议。统一西疆是我大秦帝国的必然选择,羌族如不收归大秦版图,日后势力壮大恐怕会对大秦形成威胁。
太尉韩信作为军方代表,更是信心满满:“陛下,臣也附议。我大秦现在国力强盛,军力鼎盛,并且羌族部落内部已被我大秦渗透,这些年羌族各个部落互相征战,实力已经极大削弱,我大秦帝国只需出动二十万大军即可势如破竹攻破羌族反抗势力,实现西疆疆域的统一。”
朝堂之上,群臣激昂,纷纷表示支持扶苏的决策。他们清楚征服羌族的时机已经出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并且这将是大秦帝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又一次伟大壮举。
经过连日来的激烈讨论和深入谋划,大秦朝廷最终作出了西征羌族的重大决策。扶苏在听取了各位重臣的意见后,综合考量了战略形势、兵力部署以及将领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从西南战区、关中战区、西北战区三大军区调集精锐兵力,以骑兵为主力,共同执行此次收复羌族、统一西疆的宏伟战略。
在这次人事任命中,西南战区的上将军龙且被委以重任,担任此次出征的主将。龙且将军素以勇猛善战、智勇双全而著称,在军中享有极高威望。他的任命无疑为这次出征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把握。
同时,英布和彭越两位将军被任命为副将,协助龙且将军指挥二十万大军出征。这两位将军同样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出色的指挥才能。他们的加入无疑为这次出征增添了更多的胜算。
西征的诏令下达后,二十万大军也迅速在指定的地点集结完毕,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开赴前线。
出征之日,朝阳初升,霞光万道。大秦的子民们纷纷涌上街头,为出征的将士们送行。他们挥舞着旗帜,呐喊着口号,表达着对朝廷西征羌族拓展西疆领土的支持和对将士们的祝福。
二十万大军在龙且、英布、彭越率领下,如同一条磅礴的长龙横跨在大地之上。他们身着铁甲,手持利刃,眼神坚定而锐利,透露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斗力。
这条长龙蜿蜒曲折,但行进间却保持着严密的阵型和完美的纪律。每一位士兵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们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大军翻山越岭、穿越草原,克服了长途行军的疲惫困,如同一把锋利的剑,直插羌族聚居地的核心。
当他们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