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州的治理逐渐步入正轨,进入到大秦三十八年,大秦帝国更加繁荣昌盛,百姓富足,帝国子民完全没有感受到边疆的烽火,享受着和平与安宁的生活。
帝国没有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是两者一起重视,这也让帝国二十多年来形成了商贸繁荣,物资流通发达的商业经济社会,为帝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税收,成为了帝国经济的支柱。
但随着这些年一直对南方的开发和移民,南方经济和人口已经占据帝国的半壁江山。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来往交流非常频繁,虽然帝国修筑了大量的驰道和直道,但已经饱和拥挤,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相比之下,水运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但南北的主要河流却没有形成合适的交汇连接,不能顺河直达,无法充分发挥河运的潜力。
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帝国为加强南北联系并巩固统治,顺畅人们商业往来,解决南北交通问题成为了帝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问题。
咸阳宫朝堂大殿中,扶苏召集相国萧何、右丞相陈平、左丞相曹参等重臣,召开大朝会商讨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扶苏的想法是开凿南北大运河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来的历史时空,隋朝隋炀帝就是通过开凿南北大运河,形成了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炀帝因为开凿运河被骂成暴君,运河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导致民怨四起,最后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被唐朝取代。
虽然隋朝真正灭亡原因肯定不能全部归于修建南北的大运河,但这个因素也是个主因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南北大运河方便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商业往来,后世人们一直受益,享受着这条南北大运河的便利。
扶苏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下面一排排重臣,朝堂内气氛庄重而肃穆,每一位重臣都知道,今日所议之事关乎大秦帝国的未来。
“南北交通问题,”扶苏缓缓开口,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已经成为了我大秦帝国经济繁荣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朕考虑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这条运河将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至涿郡,沟通海、河、淮、江、钱塘五大水系。它将贯穿南北数十个郡,全长四千华里,成为我大秦帝国的一条水上交通大动脉。”
扶苏的目光在每一位重臣的脸上掠过,观察着他们的反应。他知道,这个提议虽然宏大,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他需要得到这些重臣的支持和理解。
朝堂内一片寂静,重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在权衡着这个提议的利弊。开凿大运河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一旦成功,它将极大地促进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对帝国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终于,相国萧何站了出来,躬身施礼道:“陛下高瞻远瞩,开凿南北大运河确实是我大秦帝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老臣全力支持陛下的决策。”
随着萧何的表态,其他重臣也纷纷附和。他们知道,作为大秦帝国的臣子,他们有责任为帝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扶苏看着朝堂内一致支持自己的重臣们,心中感到一阵欣慰。他知道,这个决策虽然艰难,但只要有这些忠诚于帝国的臣子们的支持,他就有信心将南北大运河开凿成功。
“好!”扶苏一拍龙椅的扶手,站起身来,“既然诸位爱卿都支持开凿南北大运河,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我们要商议的就是如何具体实施这个计划。”
随着扶苏的话音落下,朝堂内再次陷入了热烈的讨论之中。
“陛下,臣建议把中州大夏、大宛、大月氏的一些俘虏押送到内地服劳役,开发大运河,这能提供几十万劳力,还有就是百越地区一些反抗我大秦帝国被抓捕的南蛮,也可以押送到内地开发大运河,这也能提供十几万的劳力。这些我大秦财政可以节省大量开支。”陈平站出来向扶苏建议道。
陈平的话音一落,朝堂内顿时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使用俘虏和反叛的南蛮作为劳力,这确实是一个既能节省财政开支又能解决劳力问题的办法。但这些人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右丞相陈平的提议很好,开凿大运河需要过百万劳力,用时六到八年时间才能开凿成功,使用俘虏和不愿归附的南蛮作为劳力,能为帝国提供修建大运河的一半劳力人口。扶苏赞赏了右相陈平的提议。
“陛下, 右相陈平的建议虽好,但使用俘虏和南蛮作为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