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会辱骂张茂,有时还会拳脚相加,而张茂一直都是逆来顺受。
数日前,司马进三人强行将张茂带出书院,张茂便一直没有回来。
我怀疑张茂已经遇害了。
张茂被三人所害,可司马进三人却可以大摇大摆的在书院上学。
这世上岂有天理在?!”
张茂的名字,刘协没有听说过。
倒是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三人,刘协上一世有所耳闻。
京兆尹司马防有八个儿子,老大司马朗,字伯达。
老二司马懿,字仲达。
老三司马孚,字叔达。老四司马馗,字季达。老五司马恂,字显达。
而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三人,则是司马防最小的三个儿子。
司马进字惠达,在刘协上一世为曹魏中郎。
司马通字雅达,曹魏安城亭侯。
司马敏字幼达,曹魏安平亭侯。
可以说司马氏一门八子,尽皆封侯拜相,荣宠至极,被世人称为司马八达。
不过眼前这司马八达的后三达,明显还未成长起来,还是几个在书院中胡作非为的少年。
刘协对周不疑说道: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乃天经地义之事。
如果张茂当真为司马进几人所杀,司马进三人理当为张茂抵命。
不疑为何要说世上没有天理?”
“没用的。”
周不疑摇头道:
“司马进他们他们说得对,大汉律法有规定,幼弱有罪不加刑焉。
就算是他们杀了张茂,大汉律法也无法判罚。”
刘协说道:
“既然大汉律法这般规定,那么律法便自有其道理。
不疑为何如此义愤填膺?”
周不疑正色道:
“所谓法律,乃是由古人经验编制而成,用来约束今人。
可古人的经验,并不完全是正确的。”
刘协闻言不由心生赞赏,周不疑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看法,不拘泥于世俗礼教,不愧是有着神童之称的天才。
刘协存着考教周不疑的心思,继续说道:
“古人经验,亦是圣人之言。
难道不疑觉得圣人规定的礼法错了吗?”
周不疑丝毫不怯场,侃侃而谈道:
“大汉的礼法,之所以不对年幼孩童施以刑法,是根据孟子人性本善的学说来制定的。
孟子有云:人皆有善心,而后乃成恶。
恶者,非人之初也,习于其中耳。
这也是儒家的核心观点之一。
我大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以儒治法,因先贤之言而赦老友。”
刘协微笑道:
“这样有什么不对吗?
荀子乃是儒家亚圣,他强调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都生来具有仁爱之心,只有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才能影响人的本性,使人产生恶念。
因此我们大汉的律法就是要给犯错的年轻人一个机会,把他们从歧途引上正路。”
“虽然孟子为儒家亚圣,可他所言并非绝对。”
周不疑朗声道:
“人之善恶,实非一家之言所能说清。
荀子云:人生而有恶疾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
与孟子同为儒家圣贤,荀子的观点便是人之初,性本恶。
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化,以法理约束,才能将人引上正途。”
圣贤之言,周不疑信手拈来,刘协心中暗暗赞叹。
他继续道:
“那不疑以为,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我大汉律法规定不可追究幼童的责任,究竟是对还是不对?”
周不疑对刘协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