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民俗传承录 > 第五章 :阴符经(下)

第五章 :阴符经(下)

宝子们儿我回来了!这两天的湖南行,着实给咱累坏了!那么我们接着讲阴符经。

十五,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也就是说天本来空空洞洞的,无识无知,毫无施恩之意,而其行四时,育万物,大恩遂生焉。迅雷烈风受其驱使,而蠢蠢然不能自主。此乃大道隐含之力量,不可思议,修真悟道之士,当由此参证之。

我的理解是宇宙天体按着自己的规律运行着,无意施恩于万物,而万物却得其恩泽雨露而生长。阴阳相交,产生了雷电风雨,使万物自由自在地发育生长。

十六,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就是说至乐的人,心胸坦荡,性有余闲。至静的人,心性收敛,廉而不失。修炼的人悟到虚静之时,心忽开朗,舒适畅快,妙不可言,就是达到至乐至静的境界了。

天道驱风使雷,运行四时,看似至私,而作用于万物生化,却无偏无倚,一视同仁,实为至公。犹天性降之于人,虽为个人所私,实际贤愚皆同,人人均有。天性与太虚等量,大公无私,若至私而实至公也。

我的理解是人的性格有“至乐”“至静”之分,至乐者性格开朗,宽裕优容;至静者思维缜密,廉洁无染。天也有“至公”和“至私”两个方面,它将天地万物都包容于一身,似其自私;然而万物又无偿地使用它,则又大公无私。

十七,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这个是说制服的诀窍在于炁,炁聚则生,炁散则死。生与死互为本根,生于何处,死于何处,人由男女而生,亦因男女而死。恩害相生,亦同于生死。由人心返还天性,为死处求生,是谓逆则成仙,即恩生于害;由天性降落人心,为生老病死,是谓顺则生人,即害生于恩。

我的理解是统摄万物者,制造万物者,都在于一炁。万物有生必有死,则生乃死之根源;有死必有生,则死又是生的根源。人间社会也是如此,无害则无恩,因救害而有了恩;若知恩不报,则害又生于恩。

十八,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也就是说愚人以天文地理为神圣,我以随机应变为原则。人以愚弄欺骗为神圣,我以不言而信为神圣。人以惊世骇俗为神圣,我以和光同尘为神圣。这些都是修德之要,无德便不能培道。

道家认为,道在我身上就是德;没有德也就失去了道。有人做功出魔,或功夫停滞,就因为不注重修德之缘故。

简单的讲就是这个愚蠢的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形的,是不可知的神圣之物;而我却认为,天地万象都是有形的,是可知的。有的人用愚蠢的办法揣测、预料天地的表面现象,以为自得,自称为圣人;而我却认为,聪明智慧,能体察万物之理的人为圣人。人们以为能够推度出神奇事物的出现是圣人;我不以为然但是我认为,能体察天地、成就万物“不奇期”者是圣人。

十九,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就是以坎水填入离火之中,使后天坎离复为先天乾坤,则人心灭亡,而天性复现,到此筑基完成。

很简单如同于投于水火之中,自取灭亡。

二十,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就是说自然之道,主静立极,空空洞洞,无中生有,《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天地万物遂得以生化。天地之道充满其中,天为阳,地为阴,因此阴阳之道主宰于万事万物之中。静极生动,阴极生阳,阳极消长,互资互根。如此相推,则天地万物生生化化,顺其自然,不失其序也。

我的理解是天地日月依其自然规律静静地运行着,所以天地万物得以生存、生长。天地之道是浸润渐进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互转化,而四季成序,万物生长,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顺畅的运动。

二十一,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圣人明白自然之道不可随意违抗,因而采用至静之法。只有静才能体悟天道,才能识别五贼,才能天人合发,才能反夺造化。一切修为,都是从静中自然生出。能静片刻,可以攒簇一年之气候,这是律历所不能规定的。

我的理解是,圣人知道天地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人应该与天地合,顺其道而行。至静之道是无形的,而天文历法是有形的,却无法揭示和包括无形的“至静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