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妈笑了笑:“差不多吧。不过他爸爸也识趣,知道一直夸你。虽然,我知道我女儿本来就很好。”
姚玉玲心里一动,也是哪,无论你有多大的缺点,可在父母的眼里,那你就是最优秀,最成功,也最让他喜欢的那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父母又怎么会真心真的去贬低你呢?不过是一种他们互相的理解的套路罢了。
回头,你要是真受了委屈,只怕他们才是第一个生气,第一个站出来保护你的人。
姚玉玲心里有些感慨:“唉,没想到老一辈看起来平平淡淡,可是多年的生活磨砺交锋下来,那都是活生生的实战经验呀。”
以前她还很反感这些,觉得恋爱就是两个人的事,哪里需要父母去见什么面,聊什么天。
而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父母对于一个人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对他的人格的塑造,那是影响深远的!
如果两个家庭能相谈甚欢,三观一致,那这两个孩子的接触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似高嫁亦或是低嫁,都很难过得幸福,反倒是找一个知冷知热的,能互相体谅的,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又过了两天,杨玉玲和姚曼收拾了行李,就准备晚上朝沪市出发了。
汪爸知道了,赶紧和汪新一起买了点东西,让她们路上吃,还让汪新亲自陪同给送上了车。
等姚玉玲她们到达沪市的时候,已经是两天后了。
坐车的疲劳和困意席卷着姚玉玲的身体,她不由得感慨:好家伙,这会儿要是有高铁,飞机多好,嗯,等自己之后有了钱,来回直接飞机,哪还用坐着绿皮车磨磨唧唧的。
不过高铁可就得等等了。嗯,还是现代好呀,祖国的科学家们发大招,终究研制出了高铁,这才大大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之前身在其中的时候并没有感觉,现在回到八十年代,她是切实感觉到还是高铁好,还是华夏好,其他的啥也不是。
到了沪市,这个姚妈从小长大的地方,她立刻熟门熟路的带着姚玉玲回家。直到做到自家一百多平的大厅里,姚玉玲还没回过来味儿呢!
好家伙,她只以为家里估计是在统一分配的筒子楼,或者就是里弄里的一座小房子,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坐落在麦迪路老洋房!
这条路位于当年的老租界,整个房子有三层,外面一水儿的红色清水砖墙,水泥套窗,梁柱都是圆润的欧式风格,带这些二战遗留下来的时代气息。
然而,此时,这里早已经被改造的变化了许多,二楼三楼的位置分别分给了几户不同的人家,大厅也被改的成了公共区域,姚妈家只保留了带卫生间的主卧。
姚玉玲坐在大厅有些破旧的沙发上,透过屋里面喧闹嘈杂的人群看到了墙上的老照片,看着这已然败落的房子,她忽然觉得自己好似穿过了时空,慢慢的从一个半空中的视角,看到了梧桐树下的它,从图纸设计建立起来,到乔迁之日,再到她妈妈出生,长大,这样一个动态变换的画面。
忽然,姚玉玲有种感觉,这房子她一定要收回来,这里不仅是姚妈出生和回忆的地方,更是会在未来有着极为难以估量的价值!
姚妈招呼着她:“玲儿快上来休息会儿,下午还要出去和你姨妈还有表哥见面呢,说起来啊,已经许多年没见了。”
姚玉玲边上楼边纳闷:“姨妈我听你说过,还有表哥?”
姚妈点了点头:“就是你姨妈的孩子,你们小时候还见过,只是他们多年前去了国外。先前就听说十二月份的时候,我们和他们恢复建交了,后来新闻不是说今年元旦正式通航吗。你姨妈身体不好,就让她儿子回来家乡看看,刚好前段时间我去你那了,就没碰上。这下也好,正好一起见了。”
姚玉玲点了点头,对哦,79年元旦那件历史性的时刻,可不就是华夏和漂亮国恢复建交吗。
没想到她妈家还有海外关系,倒是可以趁机打听打听,最近国外的发展动向。
姚妈买了菜准备下厨好好做这来沪市的第一顿饭,姚玉玲在屋里吃着水果,没一会儿就听到厨房的方向传来一阵吵闹声,她连忙出去,只看到一群人围在一旁。
人群中间的姚妈皱着眉头不吭声,旁边一个面目油滑的中年妇女对着姚妈喊着:“我说呢,我锅里的肉怎么找不到了,原来你在厨房呢!”
姚妈到好似习以为常一样:“我说了,我没有看到。”
“哎呦~~还没有看到,册那,明明就你一个人在这里嘛,还狡辩哦,大家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