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麓湖之畔 > 36 张凡之需

36 张凡之需

传呼机又称寻呼机、BP机,广州人叫BB机或CALL机,是无线寻呼系统中的被叫用户接收机,由超外差接收机、解码、控制和显示等部分组成。它从基站发射的寻呼信号和干扰中选择出所需接收的有用信号,恢复成原来寻呼本机的基带信号,并产生音响或振动和显示数字或字母、汉字信息。传呼机是硬件即时通讯的鼻祖之一,它只能接收、不能发送无线电信号,是单向的移动通信工具。

传呼机1983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07年才基本落下帷幕,经历了模拟和数字两代产品。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20世纪90年代,中国寻呼用户数量逐年激增,寻呼业创造了10年的辉煌时代。“BB、BB……”传呼机发出的声音响彻大江南北,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时时处处可以被找到,大大加速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事Call我”、“CALL机一响,黄金万两”渐成广州人的口头禅。

1990年,在广州拥有一台BB机,被当作身份的象征。因为一台BB机需购机费、入网费、服务费又叫月费,比较昂贵。

春节后,在陈悦认识的人中,张凡率先有了BB机。

———

新的春季学期开学不久,一天中午下班前张凡来到单板机室,他想请陈悦和王志超一起吃午饭,大家聊聊天。张凡不想去机房找王志超,以免见到熟人问长问短的要解释一番,他先行去了他们去过多次的那家酒楼,陈悦到机房叫上王志超,两人很快也到了酒楼。

张凡已开好茶位,一见两人走过来,马上给两人斟上茶。

王志超拉开一下椅子坐下,笑着说:“张凡,很久不见,厂怎么样了?”

“两位请喝茶。”张凡笑了笑,从西装口袋中拿出两张名片,递给两人:“现在厂在水荫路,两位有空请过来指导、指导!”

两人都恭喜了张凡。陈悦一看名片,上面除了厂里、家里的电话号码外,还有BB机号。在没有手机或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家里有电话的人一般会将家中的电话号码印在名片上,方便交往联系。

“哇,有CALL机啊,厉害!”陈悦不禁发出赞叹。

“CALL机啊,快拿出来看看。”王志超迫不急待地说,他对新产品的喜爱度和敏感度远远高过陈悦。

张凡从西装右下口袋里拿出一个烟盒大小的摩托罗拉传呼机递给王志超。王志超把弄着传呼机:“不错,真是不错!”陈悦看着王志超手上的传呼机,也不禁称赞。

王志超问:“张凡,怎么用的?”

张凡又从口袋里拿了一个代码本出来,问王志超要回传呼机,并按了几下右边的按钮,见到了一个典型的传呼信息,递给王志超和陈悦看。传呼机小屏幕上显示:034275。

张凡打开代码本,翻到有姓氏代码“034”的那一页,指给两人看:“034,姓周。”接着他将代码本翻到有代码“275”的一页,指给两人看:“275是‘我马上到’,就是说一位姓周的人Call我,他说马上到。”

BB机在93年开始大众化后,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例如张凡认识姓陈的人不止陈悦一个,如果他收到一个信息:“陈×××”,张凡不一定知道是哪位姓陈的朋友发来的。从那时开始人们喜欢用自己的BB机号来代替姓,便于机主识别。

王志超疑惑:“他现在要过来找你?”

“不是不是,这是昨天的信息。”张凡笑道。

张凡又按传呼机的按钮,按到一条“姓”加“电话号码”的信息给大家看:“这种是留电话号码的信息。我收到信息后,打回这个电话号码给他就行了。”

陈悦第一次接触BB机的操作,觉得有趣:“张凡,你又密码本的,又是接头暗号,你像个‘特务’了。”三人都笑了起来。

当年,“谍战片”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国产经典电影《羊城暗哨》(1957年)、《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海霞》(1975年)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心目中,隐秘战线上己方的人员叫“地下工作者”,敌方的被称为“特务”或“敌特”,“特务”这个词成了“坏人”的代名词,更是一个令小孩头皮发麻的词。小朋友骂人时:你是个特务!不用加“狗”字已说明他很气愤。被骂的小朋友自然回敬:你才是特务,你全家都是特务!

王志超看了看张凡的名片,又问:“我们找你的时候,就打名片上BB机这个号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