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麓湖之畔 > 40 二度共事

40 二度共事

广院放暑假了。周咏毕业,开启人生的另一番风景,她到电气职中报到两天后学校也放假了。

周咏一放假,楼宇对讲系统的完善工作就移师到了张凡的歌勤厂。设计样机在毕业设计时只接一、两台分机调试,到了厂里,一边是接了十台分机来测试,一边是继续完善硬、软件功能。

歌勤厂位于水荫路一栋六层大厦的一楼。张凡的第一代楼宇对讲系统是用电子电路实施的,由于产品美观、质量好,口碑佳,生意很快就做大了。于是,张凡在原址加租用房,使工厂的使用面积扩大了一倍。歌勤厂与“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正门的直线距离不足500米,但相隔一条马路。陈悦经过陵园的“凯旋门”时,既会想起十九路军将士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又会想到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想到自己实验室日本产的800ZC单板机,这些都激励着他要做好产品的设计工作,要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好好地传授给学生……

张凡厂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个锃亮的铜质拉丝亮边招牌,上面用宋体黑色写着:广州市歌勤五金电器厂,字凹进去通过腐蚀刻制而成,大气高档。这个招牌是张凡专门到深圳一间港资厂订制的。

整栋大厦坐南北向,因西面靠近马路,留有一小块空地方做停车场,一楼厂房的大门开在西面,北面只设小门,与现在的建筑做法有较大不同,楼梯则设在东面。歌勤厂内呈一字长蛇形格局,前店后厂。一进门是个厅,是整个厂面积第二大的房间,这个厅包揽了前台、接待、产品展示和产品开发等功能。厅的左边有个门直通一条走廊,通往其它所有房间。紧挨着厅的是元器件和成品仓库;接着是生产车间,它是厂里面积最大的一个房间;最后是厨房和洗手间,大厦一楼北面的小门是歌勤厂的厨房门。

歌勤厂的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比很多山寨厂要大。张凡对每个用室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同他在广院时管理的苹果机室一样,厂内整洁卫生,井然有序,该放置警示牌的地方一个都没少,生产车间的排换气设备也一应俱全,以排除工人焊接电路板时,锡丝内的松香熔化、挥发所产生的毒性烟雾。陈悦和周咏第一天到歌勤厂时,都赞不绝口。

张凡的销售策略是面向代理商或机电安装公司,他的小厂可以不必设立工程部降低经营成本,这样做有得有失,他知道钱是不可能全挣的,开厂之初应该先把产品做好。产品有了吸引力,歌勤厂逐渐过渡到了主要由买家自行上门提货;产品数量上去的同时,量大的材料也是由供应商送货到厂。这些方面的撙节,令张凡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也可以较同行给员工更高的薪酬。歌勤厂在这种良性循环中较快速地发展。

生产车间有两男、三女五个工人在工作,虽然人不多,但穿着统一的工装,带着袖套。其中最醒目伶俐的一位女孩兼管车间,就是所谓的车间主任。张凡请了一位女孩管财务,兼前台、接待和产品介绍的工作;他还请了一位自己的同学来管仓库,兼少量材料的购置和少量货品的派送工作。

厂里的工人包住宿包午餐,张凡请了个钟点工阿姨为厂里采购食材和烹饪午餐,早、晚餐工人自理。晚餐时间张凡有空的话,就会请陈悦、周咏和他的同学一起吃饭,时而简单时而丰富。

张凡的这位同学叫林水生,身高和陈悦差不多,五大三粗、皮肤黝黑,他站着的话显得沉甸甸的。林水生的父母都是厨师,他高中一毕业也做了厨师。当张凡找到林水生,希望他到厂里来帮忙时,仗义的他二话没说就辞去了主厨的工作过来了,为此林父气得半死,在他的眼里儿子放着好不容易才晋升的、福利好人工高的主厨不做,去做山寨厂难以出人头地的工厂仔,两父子冷战了几乎3个月。

林水生热情好客,殷勤备至,让初来乍到的陈悦和周咏有了宾至如归的舒服感。

陈悦的年龄比张凡、林水生大2岁,到了歌勤厂,25岁的陈悦已是年龄最大者。陈悦和周咏第一次认识林水生时,林水生就要他们两人叫他“水哥”,他给出三个理由:一是《18楼C座》里面的水哥好玩,这点陈悦深有同感;二是他看起来比陈悦的年龄大;三是别人叫他水哥之外的名字,他不知道是叫他。林水生如是说,并非他愚笨,纯属玩笑。

陈悦和周咏都觉得林水生的理由很有趣,自然顺水推舟。张凡笑道:“我哥比我们大4岁,也是尊称他水哥的。”这让陈悦想到了胡工叫王志超“超哥”,甚至梁主任偶尔也这样称呼他。

林水生喜欢说话,说起话来是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他还整天嘻嘻哈哈的,仿佛他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