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叫辉发那拉.景贤,很多人误以为我叫我乌拉那拉氏,或者叫我那拉氏,其实都不对,我的姓是辉发那拉,而且我们辉发那拉家族也是有一点点历史渊源的。
辉发那拉是海西女真西部的王族姓氏,原来是扈伦西部之一,因为居住在辉拉河边而得名,我们满族很多姓氏就是这样演变而来。
我的祖先在辉发河边修建了辉发古城,也算富甲一方,我们并不是喜欢到处征战的部落,我们爱好和平,所以我们在军事方面,特别的弱。
当建州女真的铁骑突破我们的城池后,杀尽我们部落的男壮力后,剩下的那些老残病弱,连通我们这些王族子弟一起归顺了努尔哈赤,成为了他的子民。
其实我们并不比爱新觉罗家族差什么,我们的祖先同样都是部落首领,只是在历史的潮流中,我们被合并了,但我身上流动的依旧是高贵的血,我依旧是个骄傲的女人,一点不容被轻视。如果我被轻视了,我宁原选择死。
我出生于1718年,是镶蓝旗满洲,我做乾隆的皇后,整个家族被抬入正黄旗满洲,当我断发得罪乾隆后,我们家族又被拨回原籍。其实我自己一点都无所谓,我连死都不怕,还在乎这个破籍?只是可怜了我的母家,在我荣耀时候,他们并没有沾我什么光。但在我成为废后,他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我是清朝首位摄六宫的皇贵妃,乾隆皇帝的第二位皇后,清朝第二位废后,还是那种不废而废的皇后。我还是乾隆最讨厌的女人。我更是一个“西无”皇后,无谥号,无地宫,无牌位,无祭享的皇后。
这样的殊荣,想必也不会有第二个女人了吧?我拥有那么多值得骄傲的,被羞辱的,被抛弃的称号,也算没有白当乾隆的皇后了。
世间万事皆有因,我现在尝到的恶果,在别人看来是一种羞辱,一种被抛弃。很多人为我感到悲哀,也有人为我惋惜,甚至还有人鸣不平。
但我自己其实还好,我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公平。半君如伴虎,只要不随他的意,迟早都会有这一天。不同的是,这个结果,是我自己选择的。
所以在被废后,我一个人在那孤冷的翊坤宫里,我慢慢回想自己的一生,我从来不后悔自己当初,拿起剪刀,头发落下的那一刻,不是冲动,不是报复,而是我失望了,对那个是皇帝丈夫的失望,我想和他一刀二断,从此没有任何牵挂。那一刻,无比的痛快,感觉自己做了一首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特别的爽。
可惜,我却没有想到自己独子,他会不会受我影响?我想,按照乾隆的脾气,我的儿子肯定也会被冷落,受到他那个年纪不该有的磨难。那一刻,我满脑子都是后悔,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怎么就不考虑考虑自己的儿子,我根本就没想到自己的儿子。
我是个失败的母亲呀,我的儿子,母亲对不起你呀。
但是面对那个无情的乾隆皇帝,刀落那一刻,我还是开心的唱着梁静茹的《短发》,我喝着自己酿下的美酒,笑着离开,笑着对乾隆皇帝说“此生,我与你,不再相见,后会无期。”
我的父亲是个小小的佐领,他叫辉发那拉.纳尔布,我有个比我大很多的姐姐,嫁给了和硕敬谨庄亲王的后裔,富辅为妻。还有个侄女,嫁给了阿敏的后代色克为妻。
这就是我们家族全部能拿上台面的人物,我之所以能成为皇后,只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真心付出,最后也算是一场错付罢了。
真心往往换不到别人的真心,他的世界,我怎么努力都走不进,连边都没有摸到,你们就这样对的结局了。
雍正12年,我成为乾隆,那时候还是宝亲王的侧福晋。没有什么惊喜,没有什么值得骄傲,我这样一个人,得个侧福晋,不算什么高配吧?
乾隆2年,1738年,乾隆用我名字的“娴”作为我娴妃的封号。乾隆12年,1735年,我晋升为娴贵妃。我成了闲来无事的贵妃,上边有皇后管着后宫,我也只是个无所事事的女人。
乾隆13年,孝贤纯皇后一死,我被晋升为娴皇贵妃。望眼清一朝,皇贵妃多如“五一”上海外滩上的人群,但我是首位摄六宫事的皇贵妃,我位同副后,帮刚刚死去嫡妻,嫡皇后的乾隆管理这偌大的后宫。
所付出的精力,是旁人想象不到的,幸好,我是个聪明的女人,什么事情,也都是一学即会,难不倒我。
乾隆15年,175.年,在我的婆婆,孝圣宪皇太后的极力推荐下,我成为了乾隆的第二位皇后。
我和婆婆的关系很好,我尊敬她,视她为亲母,只因为她是我当初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