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个餐厅吃饭的人,看上去也有好几十个。
人家都是简单地吃饱饭之后,就离开了。
而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那里自饮。
餐厅里,不时有人向他投来诧异的目光。
“这个小青年是怎么啦,一个人在这里自斟自饮?”
“是借酒消愁,还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
“从他的表情来看,似乎又不像啊。”
半个小时之后,杨辰已酒足饭饱,就离开了餐厅。
刚吃饱饭,他还不想回到旅社的房间。
于是,他沿着街道,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着。
此时,城市的霓虹红灯,已经开始在闪烁。
下班归来的人流也变得多了起来。
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大军,把本来宽敞的马路,挤得严严实实。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一个接一个快速骑行在马路上的单车流,竟然没有两架单车碰撞在一起。
不得不说,这些人,骑车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假如是前面有一架单车摔倒了,后面至少要有十几架单车,会跟着撞到一块。
可是,一眼看上去,几百米,甚至是更远的地方,竟然没有一个人摔倒。
由此可见,这些城里人,他们骑单车的水平,肯定是要比乡下人高的。
看着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你也会想像得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得有多快。
再就是,这里的收入并不算高。普通人在工厂上班,也就四十多块钱一个月。
而且,这个地方的消费也不算很低。
就拿今天下午,自己打摩的几个来回,就花了十块钱。再加上住宿和吃饭,一般人,大半个月的工资又不见了。
下午打摩的,他也知道那些司机是专坑外地人的。
他们从你的口音中就可以分辨出,你是不是本地人。
如果是本地人的话,同样的路程,最多也就是两块钱。
再说,如果是本地人,他不是急着去办事的话。他宁可多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买上两角钱的车票,也可以到达目的地。
可以说,摩的司机,赚的都是外地人的钱。
杨辰独自走了一公里后,就转头往回走了。
他感觉,城市除了街上人多楼高之外,其他的相比农村,也好不到哪里去。
满大街熙熙攘攘的吵杂声,空气中充斥着烧煤球散发出的二氧化硫气味,呛得人都睁不开眼。
甚至,还会把你的眼睛都呛出眼泪来。
这让杨辰想不明白,既然这里有那么多的不好。可是,人们还不是照样挤着往城里钻?
别的不说,就拿生产队的插青来说。
就在五六年前,都还有将近二十个。
到现在,有了回城的政策后,这些人几乎都走完了。
走得后面一点的,就是原来的出纳员和汤宣明了。
郝队长如果不当点“小官”,估计也是早就捡包袱,走人了。
回到旅社,杨辰还是赶紧冲一下凉,把身上的汗气冲洗掉。
因为在昨天晚上,他就已经有出来外面办事的计划了。所以,他的挎包里还是装有换洗衣服的。
洗澡过后,他感觉到整个人都清爽了不少。
旅社内,有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机。而节目却比乡下的多了不少,一共有十几个频道。
在乡下,也就两三个,而且屏幕上都是雪花点。
城里的电视清晰度,也比乡下的好得多了。
现在,杨辰一个人身处异地他乡。
房间里面,除了电视机的声音外。
几个小时下来,也没有人和自己说过一句话。
这也让他想到了唐诗中的一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觉。
再怎么说,人都是喜欢群居的。
要不然,也没有这么多的人往城市里挤了。
然而,城里人,哪怕是两邻居。住了几十年,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
这也许是城里人自我封闭,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吧。
就拿杨辰本人来说,他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的。
人一进家门,就把自己关在家里。
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城里人又要出去上班了。
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是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人们在工作之外,很少有亲友间的往来。
在城里,家简直就是鸟巢,晚上蜗居,白天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