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王宫大殿,此刻气氛有些凝重压抑。
燕王喜脸色更是阴晴不定,坐立不安,只因为不久前,燕丹擅自逃回国内,而秦王马上就派出袁华前来问罪。
可天下人都知道这位大秦国师在秦国的分量,尤其是这种事关两国的大事,必然不可能拿来说笑。
而现在,和秦国的盟约就是燕国的生命线。
这种处境下,秦国若是真的要和燕国翻脸了,燕国根本撑不住。
至于齐国和赵国,和燕国可是世仇。
战国这个年代,临近的两国根本不可能有所谓的友谊,当年韩赵魏三国都是纷争龌蹉不断,何况他国。
一开始,齐国和燕国的关系极好,甚至多次在燕国危险的时候援助燕国。
可随着田氏代齐,齐国王室换了种,马上就和燕国的关系直线下降。
当时燕国的国君燕王哙因为受到燕国国相子之及其党羽的蛊惑,决定仿效上古先贤尧舜之德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自己则移居别宫,北面称臣。
此举看似有点让贤的意思,但实际上破坏了人伦纲常,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其中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直接率军攻打子之,结果反被子之打败,市被被杀,太子平也被迫逃亡。
燕国国内的这场内乱持续了好几个月,《史记》中这样描述:“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历史上后来称之为“子之之乱”。
齐国国君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听说此事以后,决定趁机攻占燕国。他派大将匡章率领大军打着帮助太子平匡扶正义的名义讨伐子之。
痛恨子之的燕国人纷纷放弃抵抗,夹道欢迎齐军的到来,结果齐国很快就攻占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哙自缢而亡,子之则被剁成肉泥。
然而让燕国人没想到的是,齐军在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而且还“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连临近的中山国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十几座城池,燕国眼看就要被瓜分了。
愤怒的燕国人纷纷怒怼齐国军队,两国也由此结成了世仇。
还好这时候秦、赵等国并不想燕国就此灭亡,更不想坐视齐国做大,在他们的帮助之下,燕国人最终赶跑了齐军,迎立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姬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以后,一方面招贤纳士,励精图治,意欲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另一方面时刻不忘报齐国之仇,并制定了“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针,派苏秦出使离间齐国。
在苏秦的策动之下,齐国国君齐湣王(齐宣王的儿子)果然妄想独吞宋国,从而顺利引起了列国不满,燕昭王趁机派出大将乐毅组织“五国伐齐”,一举攻灭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莒和即墨没有攻下),齐国几乎灭亡。
虽然后来田单力挽狂澜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齐国,但是齐国也从此元气大伤,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降到了冰点。
可以说,要是没有秦国和燕国的盟约,齐国人肯定想狠狠的报复报复燕国人。
至于赵国,纯纯就是燕王喜自己作死的。
原本赵国和燕国交好,帮着燕国复国,还把自家公主嫁给燕国。
长平之战后,秦国一方面兵临邯郸城下,一方面约燕国出兵赵国。
秦国的盟友燕国,又在背后捅了赵国一刀,攻占赵国的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此时的燕国,是新国君燕孝王即位的第二年。
赵孝成王忍气吞声,压住火气,赵军没有实力双线开战。
公元前251年,担任赵国相国近四十年的平原君去世,赵国立刻少了一位栋梁之才。
平原君死后,邯郸来了一位来吊丧的不速之客,他就是燕国的相国栗腹。栗腹借吊丧之名来邯郸,实际上是来刺探赵国的军情。
栗腹与他的幕僚沿途观察地形和人气,他们发现赵国尽是妇孺,民间几乎没有成年男子,就连军队中也是老弱众多。
很快栗腹回到燕国,立即向燕王喜禀报:“赵国的青壮年都死在长平,现在他们的孤儿还没有长大,大王可趁此机会大举攻赵!”
那时候的燕王喜,是一位即位不到四年的年轻国君,他的父亲燕孝王在位只有三年。燕王喜接手的燕国,是他的祖父燕武成王留下的大好基业。
过去几十年,燕国出过两位伟大的国君,燕昭王和燕武成王。燕昭王开辟上谷、渔阳等郡,将燕国领土大幅北扩,而且一度南下攻占齐国大片领土。而燕武成王,则继续向辽东扩张,向东胡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