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前者是教授诗词歌舞,文章文字等,而道德就是忠君爱国文章,输出对皇帝,对朱家的忠诚。
这七门课,将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主要的课程,虽然略显粗糙,但却具有深远意义。
“先把课本写出来!”
朱敦汉听着朗朗读书声,露出欣慰的笑容:“哪怕照本宣科,也好比没有来的强。”
“是!”刘文元五十多岁,看着皇帝脚步轻缓了许多,不由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正在编写了,预计会试结束后就会交由内阁审阅,到时候就会推行天下!”
“只是……”
“只是什么?”朱敦汉随口道。
“只是,许多科目在科举上不见踪影,怕是并没有多少家长愿意送孩子过来学习——”
“科举呀!”朱敦汉眉头一皱。
确实是这个道理。
在中国,目前来说,读书的第一动力就是为了考科举,获得功名,成为人上人。
如果读书是为了做牛马,那谁愿意去读?哪怕是免费的都没多少人。
所以,普及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科举与教育对接。
如果高考不考英语,那么英语立马就会被民间摒弃;钢琴加不了分,那么就没人想学钢琴。
拿晚清举例,新式学堂一直发展缓缓,就是无法与科举对接,然后晚清直接废了科举。
这下好了,新式学堂倒是普及了,但却教出造反派,老式学堂的受益人立马就萌生反意。
朱敦汉略显头疼:“科举,慎之又慎,当年世祖皇帝都没敢动童子试……”
世祖改革,童子试不变,继续考八股文,而乡试、会试则是新法,考天文地理,外交政策等。
可以说,童子试中学习四书五经的人占据读书人的九成九,不可小觑。
刘文元见到皇帝为难,立马晓得是自己的机会来了,忙低声道:
“可缓行之!”
“说说!”
刘文元立马打起精神,道:“可放出风声,说是童子试也将变革,如乡试一般。”
“然后等到时机成熟,就在大明公报上刊发,言语一定时间之后就会革变,给天下的读书人一个缓冲时间。”
“而趁这个时间,或三年,或五年,朝廷也可以慢慢的普及义务教育,施行天下!”
“教育之道,只能缓,不可急!”
“你这句话说的倒是是在理!”
朱敦汉点点头,瞥了一眼这位老臣。
只见其珠圆玉润,整个人胖乎乎的,宛如电视剧里面的狄仁杰,同时双眸真诚,目光炯炯,闪烁着点点精明。
显然,能够做到高位的,没有一个简单的。
见到陛下首肯,刘文元再接再厉,笑着说道:
“恕老臣冒昧,敢问陛下,社学里的教书先生们,日后也是吃皇粮?”
“那不知皇粮按多少算?什么待遇品阶?”
这又算提到了了另一个节点:老师的待遇问题。
作为公办学校,待遇自然不能太少,不然的话就没有人愿意来;但又不能待遇太好,财政也受不了。
同时,光有钱也没有,还得有点吸引读书人的地方。
“社学校长按从九品阶的登仕佐郎来算,即文散阶来,俸禄为如此,但没有官职,只有待遇。”
朱敦汉略一思量,并没有以后事的一级教师,二级教师这样搞,而是直接把文散官拿来用。
“若是教化出色,就升散阶。”
“普通的教师,则享受从九品的俸禄,而无散阶。”
从九品,十块钱,五石米,按目前的市价来算,那就是一年三十块。
虽然低了些,但是旱涝保收,吃的是皇粮,在民间也是人人羡慕的好工作。
刘文元点点头,旋即又谨慎地问道:“地方的学官,除了监督社学外,也在督促秀才、举人,是不是也要加点俸禄?”
朱敦汉闻言,立马就被气笑了:“老子给他们加了权力,还得加钱?想的倒是挺美!”
“陛下,学官清贫呀——”刘文元立马苦着脸抱怨起来。
地方官有公使钱,而唯独掌管地方教化的教谕等,除了那些秀才举人的孝敬,平常根本就没点额外收入。
死守着工资,再加上通货膨胀,日子比以往难过多了。
加点钱,也并不夸张。
朱敦汉闻言,瞥了其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