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他这个皇帝要来,狭窄的道路旁边竟然还摆放了几个冰盆。
融化的冰水也并没有降多少温度,只能起到点缀作用。
朱敦汉摇摇头,农民还有农闲的时候,但工人们一年四季晨出暮归,一日不出工就得饿肚子,哪还敢歇?
蒸汽机制动的纺织机,已经沿用了好几十年,布匹是粗糙了些,虽然比不上欧洲最先进的款式,但也还够用。
因为买棉布做衣的,基本上都是中产或者平民,丑不丑的无所谓,关键是保暖就成。
东西能够卖出去,谁还有动力改进生产技术?
由于棉花自产,再加上工人工资低,导致大明大批量的棉布出口,不仅能够满足亚洲各国,还有余力返销欧洲。
“陛下,天下棉布两千万,松江府独当一半,天津和北京各得两成,余下的一成则是其他各地!”
商人谨小慎微,但是谈到了自己的工厂,却是神采飞扬:“我这工厂,雇佣了百余人,年产棉布五万匹……”
朱敦汉点点头,逛了不到五分钟就离开了工厂。
他只觉得,外面的太阳似乎都可爱了许多。
“得发明一种制冷的机器!”
李鸿章和朱时祺忽然听到了皇帝的声音:“能够调节温度,使夏天变了凉爽!”
“陛下圣明!”一旁的工厂主忙道:“有了那玩意,工人们干活会更卖力。”
“就像那煤油灯一样,大晚上的工厂依旧亮着,若能更亮一些,日夜就可以连班了。”
听到这,朱敦汉无语了。
不过他也懒得跟这商人计较。
如今这个时代,轻工业才是强国的最佳方法,尤其是纺织业,更是其中的翘楚。
兴许后世人觉得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要依靠区区纺织产业是有些难以置信的事,但是绝对不能忽视十八世纪以后纺织产业的庞大能量。
英国的崛起是依靠什么?纺织产业!
后来日本治维新同样如此,日本前期靠生丝出口,一战后则是依赖棉布出口,由此才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资本的积累。
哪怕是改开后,大量的廉价轻工制造产业,各种纺织产业用出口几亿件衣服所获得的外汇去购入各类国外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而进行产业升级,这就是中国取得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
想到纺织业,朱敦汉就想起了生丝,这个中国特产,出口大户。
在在1854—1858年间,蚕病肆虐欧洲,导致欧洲蚕茧产量大幅减少,欧洲各国不得不进口东方的生丝,导致价格虚高。
棉布是做冬装,而生丝自然是做夏衣,欧洲中产阶级和贵族,尤爱生丝制成的衣服。
而之所以不要丝绸,自然是因为他们工业发展,丝织业机械化极高,能够自己产出丝产品,唯独缺乏原材料。
“生丝可有工厂?”
听到皇帝的问询,商人一愣,旋即道:“回禀陛下,生丝是商人挨家挨户进行收购,然后再统一变卖!”
“虽然土丝被欧洲嫌弃,但他们不得不购,然后再重新用机器缫丝。”
“为何不建缫丝厂?”
朱敦汉忙问道。
“陛下,农家不愿意只卖生丝,因为这价格太低了,而我大明又垄断了生丝,欧洲求我们卖,就没必要建工厂了!”
听到这,朱敦汉恍然。
一个是卖方市场,另一个是利益使然,故而缫丝厂建立不起。
“你觉得,怎样才能把棉布卖到农村去?”
面对皇帝这突如起来的问题,商人想了想,道:“只能卖纺纱!”
“哦?”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回答,朱敦汉顿时惊了。
这个词他非常熟悉。
历史课本上的大生纱厂,就是靠卖棉纱起来的。
“什么是纺纱?”朱敦汉问了个无知的问道。
但这个问题偏偏又不得不问。
因为他是真的不太清楚。
“陛下,是棉线!”商人回复道。
朱敦汉这才恍然,棉线就棉线,说什么纺纱,让人莫名其妙。
“原因何在?”
商人这才解释起来:
现在的农村经济依旧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工业产品要想打进农村市场其实非常艰难,尤其是机制棉布基本上最近十几年内是别指望了,要想进入农村市场,最好就是直接贩卖棉纱而不是棉布。
因为这样农村妇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