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找关系去京营,
结果到了最后,他又碰到了其他的三家粮商。
他们的目标一致,都想拿下京营。
朱、陈、赵、薛,再次见面了。
虽然大家都是粮商,但不意味着他们只做粮食,其他的各有涉及,只是粮食占据的利润最高罢了。
这一碰面,因外戚身份而成皇商的陈、赵两家,则倒起了苦水。
陈家除了经营粮食,最大的生意就是在遵化的铁厂,但此时却利润大降。
“辽东的那些家伙,丝毫不顾及脸面,一船一船地运来了生铁,乃至于钢,让铁器的价格骤降!”
陈家抱怨道:“往日一把锄头要三四十文,如今却只有二十来文,腰斩了一半,这还赚个屁啊?”
赵家则同样抱怨:“你还算好,我卖的醋最倒霉,两面夹击,山西醋也就罢了,大名鼎鼎,如今就连江苏镇江的醋也来了!”
“我这上哪说理去?”
“一斤醋从十文降到了七八文,就跟白送一样,哪有钱可赚?”
朱逢春无语了:“所以你们就一股脑酿酒了?”
“嘿嘿,这不是看你朱家赚钱了嘛!”
薛蝌最后则没有说话。
薛家的生意,是与蒙古高原的各部做皮草生意,这买卖虽然利润高,但是竞争也大,利润着实比不上酿酒。
朱逢春无奈道:“罢了,这京营加边军,二三十万人,咱们一家也吃不了,不如联手,四家一起池下?”
“这可是几百万块的买卖!”
其他三家思考了下,也点头了。
四家的关系网一经发布,立马就掀起了波澜,在京城酿起风波。
谁都没想到他们的胃口那么大。
一时间,本就排斥皇商垄断,立宪派的文官们纷纷弹劾起来。
而部分君权派,及收买的文官则进行驳斥。
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似乎党争都再次出现了。
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利益之争。
曾国藩看得清楚,对着李鸿章道:“南方徽商、海商的甘蔗甜酒、葡萄酒、米酒,黄酒,近几个月不断的涌入京城。”
“然后遍及北方。”
“如今看到了皇商的举措,立马就联想多了,生怕这群人不讲武德,继续沿用老套路,断绝市场!”
“是!”李鸿章服侍着他用笔,这次回道:“如今陛下心思坚决,崇尚竞争,分解垄断,我听说京城的粮价都降了一两分。”
“就连山东的高粱米,胭脂米,也入了市集了,这在以往很难见到!”
在皇商垄断粮食的情况下,粮价不高不低,从来没有高价,也没低价过。
至于吃了粮食,自然只有辽东米和南洋米,其他地区的粮食,根本就进不了城。
如今一遇到新米,自然就惹得围观,甚至是购买。
“物价高企,对于百姓来说总归是不利的,降下来也好!”曾国藩淡淡道:
“让百姓们享受实惠,也就更能支持改革新政了。”
“我就怕某些人心有不甘,想反复——”李鸿章开口道。
“不急!”曾国藩无所谓,他心里头格外的平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得慢慢来,迟早会化冻的。”
“对了,你的在顺天府快两年了吧,做得不错,可有好的去处?”
虽然说为官者三年一任,但却很少有人把一任坐完。
有关系,有背景,出成绩的,自然就提前提拔;没关系的,只能在到任前调离。
考成法不是说一年一考,三年大考就转任吗?
没背景的,那就不让你等三年,直接把你调走,重新开始。
对于李鸿章来说,他无论是身世背景,还是资历,都是实打实的一等一,自然会提前升任。
正所谓一步快,步步快。
四十七岁的他,已经不能再等了。
他心里也是野草茂密。
他作为正三品的顺天府尹,下一任就得转回北京,作为京官。
官职空缺不少: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就在他极速运转之际,曾国藩开口道:“最清贵的,莫过于都察院和詹事府,你我瓜田李下,倒是不合适!”
“这般,通政司如何?”
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