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精气神,如行尸走肉一般,一问起战场的事情便惊得两眼大睁,满脸的恐怖。不用要了,只有关押起来,免得影响了其它的部队。
没有开到前线的还好一些,被严格约束,不准对外发信息,严守阵地。后续组建的部队也被派到前线,拼凑起一千万部队和东方军队形成对峙,没有攻击,局势算是稳定下来。
一场大战,对双方来说兵力发挥都是达到了顶点,西方联军固然丢失大批装备,但后续仍储存充足。只是由于前方大败,无法组织起强大的反击力量,也没有制订好作战的计划,只得屈服。而东方各路军队,也运用到了极致,进攻武器消耗一空,急需补充。而且连续作战,战士十分疲劳,需要休整。更主要的是,残酷的战斗,战士们的心理需要调节。
战争就像两个角斗的力士,看谁能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坚持到最后,就会是胜利者。如果西联军继续下去,说不定可以把高原军给打回高原。但是,战场上的巨大失败,被打怕了,只想着如何保存自己,不敢发动反击。急于与东方停战,让自己有喘息的时间,补充,重整,以利再战。根本没去想东方军队是否还有继续进攻的力量。
纠集起来的所谓联军,打胜了便气势如虹,打败了便如一盘散沙,各怀鬼胎,各找出路,离心离德,解体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大败的消息传来,各国民众难以接受失败的结果,纷纷起来,有的叫嚷要继续进攻,有的反对政府的错误决定,闹个没完。有眼光的军事家开始研究东方的战力。可是如战前的推演的结果一样,无论加上什么不确定的条件,也是东方大败的结局。百思不解之下,只有归结于联军内部的不协调,让东方军队抓住了空隙和时机,以至于大败亏输。要是论指挥能力,史密特将军也是有名的将领,不会差的。如果要说士气,联军也不是菜鸟,伸着头任凭杀戮。经过反复研讨,归结为战略错误,和东方发生战争,不宜急于求成,应长时间的封锁和消耗,如攻打若敕国一样的以阵地慢慢推进。
有了战略方针,西联军再次重拾信心。不断增派军队进入远毒,更多的武器装备运到前线,准备发动长期的战争,不能给东方军队恢复的时机。
第一次中西战争取得完胜,虽然没有乘胜攻击,叶宇自有说法,导弹打完了,需要补充。一个借口而已,让所有还在叫嚷着继续进攻的人都闭了嘴。只看到胜利结果,没有看到东方付出的代价,如此人物只能算半个脑子。
自古以来,战争都不是一次就可以决定胜负的,就是一举消灭了所有的敌军,却也打不到西方去,除不去根本,胜利也只是暂时的。给他们留着喘息的时机,就会投入更多,慢慢的消耗,当他们终于认清了局势时,力量虚弱到极点,一举灭国才有可能。
这样的打算也是为了尽量的减少伤亡。
派一支南海舰队监视西联军动向,五支舰队围绕着尼国,开始惩罚性的攻击。战争协定,西方彻底放弃了尼国,任由东方处置。运送武器支援的线路也取消了。面对东方几支舰队的轮番打击,尼国彻底没了战斗下去的勇气,提出求和要求。东方不加理会。又坚持了五天,提出了投降,但有两个条件。东方仍然不理。到了第十天,提出无条件投降。
东方派遣十二万南省军进入尼国主要岛屿,接管尼国防务,把所有武装力量缴械,然后驱赶进集中营看管,政府人员也抓捕起来。尼国灭亡。
驻军不管理国家,只在主要地点驻扎,收缴所有看上眼的东西,装船运走。受到压迫的当地华人华侨组织起来,形成半军事化组织,取名南赡军。不归东方军队管辖,属于地方军队,赋予高度的自主权。满腹恨意的当地华人翻身为主人,又没有军规约束。当一个人为了泄愤杀了当地人,而又没有受到处罚,便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开始报复。
有人对叶宇提出合并原尼国岛屿,建立管辖机构。叶宇不理,“我是指挥打仗的,治理的事不要问我。”
听话听音,再没有人敢向叶宇提建议。小日国灭亡,到现在还是一片荒野,不让人进入。这些岛国都要成为钓鱼台吗?
收拾了尼国,舰队转过身攻击章国。向东方宣战,充当西方的桥头堡,现在想和好,门都没有。正好借这个机会收拾掉,消除后患。二十万军队不费一枪一炮进入章国,抓捕领导层,收缴武器,组建当地华人武装部队,实行占领。
“叶帅,澎湖岛何不趁机收回来?”
“不听话的孩子不理它。即使收回来也要杀掉一半人。国军作孽,小日后代,西方杂种一个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