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件轰动整个官场的事件发生了:
朱、陈、赵、薛四大粮商家主,以及十几家小粮商,主动到都察院自首,并且各自献上贪腐下的四百万,合计一千六百万块银圆。 之所以是都察院,乃是因为第一次穿越者把都察院保留了个名,实质上变更为检察院,专门负责办理重大案件。 户部侍郎待在都察院,他们这四大皇商,自然也在都察院。 都察院上下大惊失色。 这是自都察院改制以来最大的一笔赃款。 不过,钱还没在都察院过夜,就被收入户部金仓,成为了预算外的收入,几个部门对此虎视眈眈。 在舒王的一意孤行下,都察院判处四人流放南洋,终身不得返京。 户部自侍郎往下,共计二十八人被判全家流放北美,十四人斩监候,官员空了三分之二。 至于那些循吏书吏,直接没了三成,也就是百号人,查抄出来的钱财也有数百万, 余下的人,要么罪责轻,要么就背景深厚,被捞出来了,以及能力出色而被舒王保下的。 户部尚书曾国藩因祸得福,得到内阁和皇帝的夸奖,升官指日可待。 阎敬铭则从主事升为正五品的员外郎,可谓是收获满满。 粮仓纵火案,这才圆满结束。 户部官吏被清扫一空,贪腐问题完美解决;皇商归案,粮仓纵火损失也回来了。 朝廷和内帑都得了一大笔钱财入库,喜笑颜开。 舒王更是因此名震京城,贤王的美名彻底坐实。 秦始皇摸电门,赢麻了。 百姓震惊于钱财之多,而官员们却震惊舒王的手段。 这可是横行霸道的皇商呀! 各个家产千万,跺跺脚,京城的粮价就会波动,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 但却让人心甘情愿地自首,其手段让后胆寒。 “这怎么可能?” 夏王府,世子朱敦寿得知此事,满脸的不可置信。 四大粮商屈服于舒王,想想都觉得可笑,但却是真实发生的。 “老二这是搞了什么名堂?” 朱敦寿头一回感觉到了紧张:“难道这是得了皇商的支持?他们怎么敢参与?” 有钱有势的皇商,其中的助益难以言表。 “去,派人将书信送给内务府大臣手里!” 他忙书信一封,势必要弄个清楚明白。 林府。 林则徐得知此案结果后,也是久久不能平静。 “皇商何以俯首听命?”幕僚之一左宗棠满脸震惊,然后露出喜色:“这若是得知,岂不能彻底遏制皇商?” 林则徐则捋了捋胡须,叹道:“估计是拿捏了粮商的命门,很难一以贯之。” “此案的难点就是皇商,只要他们低头,案件就自然告破,若非舒王,怕是只能草草了之。” 皇帝对皇商天然会另眼相待,为了钱袋子,自然是多加维护,到时候能赔個一两百万就算不错了,哪里能有今日的千万。 或许,皇帝见舒王,特地没关照,以致皇商屈服。 想到这,林则徐愈发确定立宪的重要性。 “存高呀,会试将在四月举行,已然不远了。” 忽然,林则徐调转了话题,看着左宗棠道:“你的才华是有的,但笔下的文字太过傲气,这才屡试不第,须知,无论是做人做官,傲气是最要不得的。” 左宗棠嘴唇张了张,没有言语。 自中兴后,科举迎来变革,秀才考八股,举人和进士需要考取杂识五科加上一门策论。 杂识五科,即史学,天文,地理,算数,律法,满分皆为一百,过九十才算合格,才有资格参加策论。 对于左宗棠来说,杂识简直是小菜一碟,唯独策论总是言语出格,肆意挥洒,很难通过。 例如,在上一届考问蛮瑶之乱,左宗棠就直说,地方贪官剥削太重,理当全部斩首,凡有蛮乱之县,主官直接下狱,保证地方会太平。 他不落榜就稀奇了。 林则徐摇摇头:“存高,你莫要把策论看得太重。” “嗯?”左宗棠一愣,这话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你呀!”林则徐笑着站起身,指着一本历代策论集道:“策论只是个工具罢了,譬如吃饭,你可以用勺子,也可用筷子,还能用欧洲的叉子。” “只要能把饭菜送到嘴里,那就是好东西。” “而策论就是,别管其中多少阿谀奉陈,针砭时弊,它都只是朝廷筛选人才的工具罢了。” “为了吃上饭菜,不被饿死,当你的面前只有一把勺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