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在城里的医院看病,几乎不会来钢铁厂卫生院看病。
换句话说,钢铁厂卫生院负责的范围,也就是另一半住在钢铁厂附近小区的工人和家属。
这部分人大概是六七千的工人和差不多两万的家属。
另外,由于卫生院目前还没开设妇科接生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人家庭生孩子的事儿,其实还是需要到附近的医院,或者直接找接生婆。
甚至可以说,现如今这个时代,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婴幼儿出生,都是靠接生婆来接生的。
医院负责的接生工作,目前还真的不是很普遍。
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接生工作,由于路途遥远,还真的就只有民间接生婆能够完成这部分工作。
从四九年之后,在教员的提议下,我们就在城乡大力推广新式接生法,并且着手培训农村接生员,以此来取代原来的民间接生婆。
为什么?
因为民间接生婆是普遍缺乏现代医学知识的,不可否认的一点,在四九年之前,甚至是在千禧年之前,依然还有很多民间接生婆,她们这部分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但是民间接生婆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拿给婴儿剪脐带的剪刀来说。
通常情况下,这些民间接生婆使用的剪刀,赫然就是在产妇家中临时找来的普通旧剪刀,把剪刀两面在油灯或烛火上反复烤几次,就算是消了毒,就用来剪脐带。
并且,剪完脐带的婴儿,就直接用家常普通的布帛来包扎。
之所以会这样,一者是民间接生婆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卫生培训,并不懂需要使用严格消毒的纱布、药棉、绷带之类的。
二者则是因为当时农村条件确实非常艰苦,自然也很难弄来这些纱布、药棉、绷带等。
也因此,民间接生婆他们不会懂得要给产妇进行伤口消炎处理,更不懂要给产妇打破伤风的针剂等等。
另外,很多产妇家里人往往会在房前屋后的地里取一些“干净”的土,用一口铁锅炒热、炒干了,垫在产妇身下。众所周知,这样做极易引起新生婴儿的感染,以及产妇的产后感染,赵满仓听明国平他们聊起过这些,这就是医学上称为“产褥热”。
以上这些就是这个时代,新生儿死亡率奇高和产妇产后感染率极高的基本原因。
基于此,新式接生法才会被推广开来。
在六二六指示之前,全国大概有六十八万五千七百位接生员。
所以说,钢铁厂卫生院,目前还真没办法负责起这方面的工作,毕竟这个量还是蛮大的。
“肯定不会被调走啊,我看谁敢?”
杨守荣闻言,顿时面容紧张,恶狠狠地说道。
赵满仓是他们钢铁厂的人,是宝贝疙瘩,论重要性,甚至还超过了那些八级工人,怎么可能被轻易调走呢?
钢铁厂的八级工人并不是只有一两人,而是有六人。
可赵满仓却只有一人,二者之间肯定没法比较。
不过,双方之间肯定没办法直接进行比较的,因为八级工人是钢铁厂的基石,赵满仓则是钢铁厂的门面担当。
都一样很重要!
所以,最多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临时把赵满仓给喊过去,想要把赵满仓的关系给转移到其他单位,那绝对不可能。
赵满仓闻言,点点头,然后先离开了办公室。
待在钢铁厂也好,他就不需要去过多关注这件事,也不需要去搞什么新的人际关系的寒暄客套工作。
卫生院,赵满仓找过来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地方了,而是新的办公场所。
光是赵满仓自己的办公室就大了很多,以前最多就是二十平米左右,虽然也不小,但跟现在的四十多平米办公区域,那确实是大了一倍多。
除此之外,整个卫生院的药房、接诊等候区、护士台等等,都大了不少。
还有就是医生又多了两人,居然还是两位大学生医生。
刚才来的路上,梅夕叶简单跟赵满仓说过,这两位医生是隔壁津城那边过来的,据说是邢书记他们给换来的大学生名额。
反正具体不是很清楚,但这对钢铁厂来说,就是好事儿。
护士自然也同样多了四人,整个卫生院的格局架构一下子就健全了不少,不再是过去那种只有虾兵蟹将一两人的感觉。
当然,现在也还是草台班子,跟正规医院,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