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地方。
这一个地方就是拥有较多离心机的铀235生产工厂。
之所以需要这么选择一处地方,自然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离心机运转起来,加快生产更多的铀235.
而运转离心机又需要很多电,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发电厂,所以深入戈壁滩肯定不行,必须得靠近戈壁滩的地方。
毕竟只有这样,从戈壁滩外围地区建立起来的火力发电厂,才能够供应更多的电力给到铀235提炼厂。
一枚原子弹最少需要十五公斤铀235,这还只是制造阶段的需求量。
现如今,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他们还仅仅只是研制原子弹,这中间说不定会有损耗,所以三十公斤、四十五公斤的铀235,甚至是更多,才能够有所爆炸。
只因为没人能够确保第一次就可以将原子弹给引爆,多试验几次,说不定就可以引爆了。
不过想要在大西北这边建设多几个发电厂,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燃料怎么解决?
等原子弹项目结束之后,这些发电厂又该如何解决呢?
所以这些都是大问题,不能盲目乱来。
除了因为离心机的事儿,其他直线加速器、电子倍增器、示波器等都纷纷被派上了用场,可以说赵满仓提供的这些设备和技术,解决了原时空我们遇到了一个‘等米下锅’的困境。
原时空历史上,到了一九六零年年中的时候,我们急需建设一套装置并且生产出一批合格产品,从而为铀浓缩厂试车投产提供原料,成为了当时最紧迫的首要任务。
但这个时空,赵满仓及时出现,赶在钱三强、黄胜年、叶宗垣、杨惠风等人完成重水反应堆、回旋加速器等相关实验设备完成前,提供了离心机等一系列设备。
拿重水反应堆举例,等重水反应堆达到自持链式裂变以后,裂变种子的实验测量课题自然也就提上日程,黄胜年他们需要做的是在零号孔道安装测量仪器和设备,但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获得或自研自制的。
黄胜年他们需要启动零号孔道,引出中子束,利用引出来的中子轰击铀样品靶。
铀样品靶吸收中子后发生裂变,裂变成两个碎片,同时释放出两个以上裂变中子。
用摆放在样品靶周围的探测系统记录下裂变碎片和裂变中子数目,然后分析计算每次裂变的平均中子数目。
但这些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可能会遇到记录的中子数远远超过裂变中子的实际数目,也有可能出现实验大厅潮湿,致使用于计数的探测系统接触不良引擎的放电,导致假的计数等等。
所以黄胜年他们还需要在水平孔道出口增加一个中子束准直器,在探测系统后面加一个中子捕集器等,同时为了防止反应堆孔道开启后中子散入大厅,还需要在实验装置的周围加垒一道重混凝土防护墙。
所有这些都是原子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麻烦,万幸黄胜年、钱三强他们完成这些试验之后,赵满仓提供的设备也随之到来。
真是太幸运了。
否则的话,单纯靠莫斯科专家的话,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就完成了铀235提炼厂的建设工作。
并且这个浓缩铀提炼厂跟原时空相比,不管是规模还是提炼铀235的效率,都远远超出。
不说其他了,原时空的浓缩铀提炼厂,整整花费了将近两年半的时间,总共经历十三次实验,确保各种工艺实验和设备改造都是可行的,这才启动生产工序。
换句话说,原时空是在六二年年中之后,才确保浓缩铀提炼厂能够为第一颗原子弹提供充足原料。
但这个时空,直接提前到了六零年。
甚至,只需要在六零年三月份之前,确保赵满仓提供的六氟化铀简法生产工艺、离心机等技术设备是可行的,那么就可以立马生产原子弹所需要的十五公斤铀235了。
而目前还剩下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中之一就是点火中子源。
点火中子源是原子弹引爆装置的重要核心关键部件之一,这种中子源在平时并不出中子,只有在需要点燃核爆炸、使核炸药发生链式反应时才出中子,所以叫点火中子源。
关于这个点火中子源的研制工作,在五九年的时候,钱三强就将这部分工作交给了王方定小组来完成。
就在大西北这边,王方定他们所在的实验室工棚,在胡小宝他们搬迁营地的这一天,王方定他们也接到了从津城码头运过来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