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探索已经进行两年,截止今年,换装工作已经结束,各军区主战军团装备完成升级工作。”
马春光上来先聊了一下换装。
随后话题一转。
“两年时间,各位多少参与到了变革进程,尤其是京畿和北方军区出身的指挥官,曾直接在漠北进行集团军规模对抗......其它部队或多或少都曾进行演习。”
“在座的要么是营团指挥官,要么是作训部、参谋某部军官,把你们经验都拿出来讨论讨论,说说这两年你们对信息化的理解。”
“你们,认为信息化是什么?”
马春光放下粉笔。
提问引起深思。
摸索信息化的过程明确对标m国。
过去两年,各集团军变化天翻地覆。
但信息化到底是什么?
具体体现在哪里。
关键核心是装备性能提升?
指挥作战人员学历素质提升?
指挥通信后勤保障效率提升?
还是电子对抗大队这种制息权争夺新型产物?
……课堂响起讨论。
“我认为归根结底信息化就是一种制息权控制。”
“赞同,我也认为信息化是制息权,制息权重要性在一次湾区战争得到充分体现。”
“盟国军队暴力摧毁对方的指挥通信系统,干扰雷达、卫星……抱歉,石油国没有卫星……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掌握制息权不仅是掌握情报权,更是一种对敌方指挥链打击。”
“同意......”
“我从另一个角度和大家说说。”
东南军区秦营长发言。
小范围的几人向他看去。
普通机步营营长当上中校么?
当然不能。
秦营长的机步营是信息化作战示范营。
营部通讯指挥可以完善到单兵地步。
也就是说,作为营长,他可以直接联系到分队和单兵。
秦中校的总结,值得一听。
“以我营为例,通信保障方面达到外军水平,日常组织效率比普通机步营高出40%,营到排指挥便捷,作战流畅,机动能力强劲,后勤保障方面,采取计算机数据管理模式,精确可视,电子对抗分队可以干扰到空军……综上所述,信息化绝不是简单压制敌方制息权。”
赵团长若有所思。
“你这么一说,有点道理,我从装备方面补充一下。”
“咱们的96A主战坦克,火控系统采用的是ISFCS-212B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带有激光测距仪,以及最重要的GUMS-2型数字式弹道计算机。”
弹道计算机。
代表坦克大部分精密工作由计算机完成。
众多军官不断补充。
课堂气氛开放、热烈。
简单提一下陆院对中高级指挥官培养和对红牌培养方式区别。
陆院培养红牌,方式粗暴,强制灌输各种军事技能和作战思想。
原因,萌新红牌啥也不懂,许多红牌在入学前只是地方青年。
所以强制系统地模板培养,让他们了解野战军运作模式,这些是萌新最应该学的东西。
而等到了中高级指挥官职务,经验充沛,格局提升,形成独特作战、带兵风格。
所以陆院培养中高级指挥官,更多是拓宽视野,对他们进行作战思想和时代使命的梳理,氛围要开明许多。
“好了,时间到。”
马春光打断讨论。
“大家说说讨论结果。”
一名中校主动起身。
“我认为信息化是装备结合科技的一种体现,制息权、通讯权、保障权以及火力权增强的一种表现形式。”
“很好!”
“很全面。”
马春光点点头。
“下一个。”
少校起身回答。
“首长好,我谈谈自己浅见,信息化是最大程度发挥机械化的一种催化剂……”
有点意思。
下一位。”
越来越多军官起身侃侃而谈。
眼见时间差不多,马春光准备结束讨论,把陆院关于信息化最新版定义拿出来。
不过,当他视线扫过上尉,忽然改变主意。
上尉曾提出一种作战单元合成的概念。
马春光心中一动。
很想知道上尉关于信息化看法。
“成上尉,你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