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子的爷爷在2013年是83岁。
他应该在1930年出生,因此在1956年时他是26岁。
爷爷在那之前,已经在县公安局工作了7年了,1956年县里成立了粮食局,开始的时候是叫“粮食系统”。第二年就开始在一些地方修建粮站,那时候的粮站就是先圈一个100亩左右的大院子,有4米高的围墙,是用土夯起来的。然后砌一些有五六米高、七八米宽、椭圆形状的大粮仓,顶上有个大的通道口,也是进粮食的地方。下边有一个小门。农民们来交公粮,也就是储存粮食的时候,就搭一个木板架子,他们背着装满粮食的麻袋,通过米板架子把麻袋背上去,人站稳定后,用一只手解开绑住麻袋口子的麻绳,”哗”地一声,粮食就从麻袋里流入到粮仓里了。
粮站的大院子里有四五十个这样的粮仓,和后来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里清朝时候储备粮食的情景一模一样。如果周围城市需要粮食了,就会到这里来调粮食,最早的时候是马车,后来是汽车。因为城里不可能修建这样的粮仓,一是没地方,二是农民们如何把粮食运过去呢?把粮仓修建到农村,他们就可以赶着马车、牛车、驴车来交公粮。不知道有句话听说过没有:交公粮、卖余粮。
那时候的粮站管理非常严,每个粮站都有武器。有二个原因,一是那些年代粮食属于国家的战备物资很重要,而是,人们都很缺粮食……。
爷爷的粮站里就有二支枪,一把枪是手枪,叫不出名字;另一把是在南斯拉夫电影“桥”上看到过的卡宾枪,但是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了。
这些枪并不仅仅是为了粮站的保卫,更多的是为了威慑和控制可能出现的不法分子。在当时,由于社会秩序尚未完全稳定,粮食是大家生活的重要保障,因此粮站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些措施虽然看似严厉,但却是为了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这些,都是苹子慢慢听慢慢说起的。
苹子以前听妈妈说到这些的时候,心中不禁感慨万分。她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时代,但通过妈妈给她的介绍,她能够体会到50年代那个动荡而艰难的时代。这些关于粮站的历史故事,让她对家乡的历史和爷爷的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在那个时代,粮站对于当地人来说不仅是提供粮食的地方,更是重要的社会中心。人们在粮站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能与村里的邻居们交流近况、倾诉心事。粮站里的粮仓虽然简陋,但在当时的农村,却是稀罕物。村民们每到收获季节,都会争先恐后地将自家收割的粮食运到粮站,交给工作人员统一储存。这种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得农村社区更加团结。
而粮站工作人员的任务也十分繁重。他们需要不断地监督粮食的储存情况,确保粮仓的安全,防止鼠害、虫害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他们还要及时处理来自村民的各种需求和意见,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粮站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有一颗爱民如子的心。在粮站工作期间,爷爷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以一颗坚定的初心,为村民们提供最好的服务。他深知粮食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尽心尽力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随着时代的变迁,粮站逐渐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粮食流通体系。然而,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粮站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情感。每当爷爷讲述起粮站的故事时,苹子总能感受到爷爷眼中闪烁的光芒和对往事的眷恋。
在苹子心中,爷爷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暖的长者,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回忆让苹子感受到家乡的深厚底蕴和人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也让她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但那段关于粮站的记忆却永远铭刻在苹子心中。
苹子听妈妈说过,爷爷早年粮站站长。救助过很多粮站边上的农民。
那是在这1974年前后吧,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特别紧张,据说他们在边境上准备了上百万军队,随时准备进攻。在xj北方乡下农村,甚至经常性地组织农民夜晚拉练,带上炒好的面粉、被褥,脸盆等等,一拉练就是一个晚上。大家也就无心种地,就出现了粮食不够吃,就算是苞谷面再惨进去麸皮,有些人都吃不饱。
粮站周围也就这一个村子,村民们到粮站来“借粮。”
粮站,是是国家的粮食储备库,谁敢跨进粮站大门强行拿粮食,就和到银行抢钱没有任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