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也能游刃有余。
战到此时,不少敌军后撤,此时汉军很多都是以二敌一的围攻之势。
骑兵与骑兵的交战就是如此,要是这些汉军都是步卒,那匈奴军队撤退的损失便会降到最低。
而这些汉骑,就如同抓住了匈奴大军的尾巴,且攥的死死的,导致休屠王必须舍弃前军。
匈奴大军可不是壁虎,断了尾巴长不回来,要想恢复到先前的规模,没有个几年休养生息是不可能的。
这也正是休屠王留在后军,指挥着人马撤退的原因,败便败了,可他还想要保存实力。
大汉的人口基数比匈奴大得多,哪怕是一命换一命,几个匈奴绑在一块都不够换的,更别提如今还不止是1:1的战损比例,那两千精骑的实力,已经让匈奴人感到骇然。
或许根本都用不到并州的五千新军,赵云光领着两千羽林卫就能与这上万匈奴骑兵战的难解难分。
半柱香的时间,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可能会觉得漫长,可在战场上,每时每刻都会死去不少人。
羽林卫在响应了号召之后,纷纷相助赵云,在敌军大阵之中,以点破面,硬生生的又杀进两百步的距离。
若是在天空俯视战场,便是凸字形,在那凸出来的顶端,正是赵云和数百羽林卫在向前冲杀,刚开始受到阻力不小。
可越往前,都是正是调头撤退的士卒,有些人根本毫无防备,有些人更是已经被吓破了胆,不敢再抵御赵云的银枪,纷纷转身直冲。
“快跑!那是怪物!”
“那汉将要杀过来了!快啊!”
一时间,敌军的阵型彻底乱了,原本还在前方厮杀的敌骑也开始动摇,能逃的便逃,在前军两侧的匈奴骑兵,不少人往不同的方向逃窜。
有不少新军看到正在厮杀的敌骑转身逃命,还想追杀上去,可还没策马追敌,就被军官制止。
“保持阵型!擅自离阵者!斩!”
这本该是匈奴将领该说的,但此刻却是汉军将领发号施令。
无论如何,军阵不能乱,杀红了眼就不代表疯癫,大军还是要步步为营,况且场上还有不少敌军,怎能追击。
而且他们也不熟悉这高原的地形,上头之后追击,敌骑反而会靠着地势倒打一耙,当务之急,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敌人。
这位休屠王实在是想不到,撤军的速度竟然赶不上赵云杀敌的速度。
敢抵挡这位猛将的匈奴士卒越来越少,也正是不敢抵抗,赵云冲阵也就越发轻松。
枪出如龙,一枪一命,要是现在依然是按照秦国的军制的话,以夺取的头颅来封赏军功的话,此时的赵云,封侯都是赏轻了。
他领着羽林卫杀穿了敌方中军,可此时近一半的匈奴骑兵已经撤向后方。
而在赵云的百步之外,骑着高头大马的金弘毅,穿着貂裘大衣,在这匈奴部队之中非常醒目,且他身旁的护卫,装备也比普通匈奴士卒精良不少。
特别是他身后那杆王旗,上面刻画着赵云认不出的图案。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旗帜,休屠部自然也不例外。
不只是赵云看到金弘毅,后者同样看到了他。
“取我弓来!”
“大王……”
这名将领本想劝谏,但脸上的胀痛还未消散,便赶忙去取来一把强弓。
匈奴骑兵使用的大多数都是草原上特制的复合弓,这种弓属于软弓,特点便是韧性好,制作工艺简单,这些弓除了骑射手,基本都不会用得上。
比上汉制的强弓,也就是反曲弓,不管是射程,还是穿透力,都是逊色不少。
天底下哪有完美的事物,要想发挥优势,便要有所取舍,马背上用软弓,地上用硬弓,这是骑手与弓手的区别。
而此时的金弘毅虽然坐于马上,可却屹然不动,手中长弓拉到极致,射向赵云。
“咻”的一声,这支利箭直奔赵云面门。
此时赵云正挥舞长枪与前方的敌军厮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暗箭,他手中银枪径直贯穿一名匈奴骑兵的身躯,将其挑在身前,挡住这发箭矢。
“啊!”
箭矢与长枪一样,贯穿了这位还未完全死去的骑兵,发出的惨叫声盖过了周围刀剑相击的声音。
金弘毅见没能趁乱射杀赵云,怒骂一声,当即调转马头撤退。
赵云见状,枪尖触地,挑起起敌军尸体之上的软弓,又抽出单腿,弯身取下扎在其身上的箭矢,行云流水的动作一气呵成。
虽然他的骑术精湛,但是想要如此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