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人数最多的州郡,鲍兄试想一番,当自己的家中都已经无所剩余粮,却还要为其他人缴纳粮食,青州的赋税全都填到幽州去了,朝廷又不肯拨钱赈灾,激起民怨之后,青州百姓又被那张角所蛊惑,将其利害明说,愿意追随于他的人,数都数不清呐!”
鲍信理解曹操的感受,便不再多言,于情于理,身为兖州牧的曹操如何处置这群人,都不该由自己插手,更何况,能有此胜,功劳最大也是他曹操。
而曹操这道降者不杀的军令,光是从山谷处传到那林末之处,都要耗费不少时间。
山谷内的贼军是最先放下手中兵器投降的,在他们的周围,全是数不清的尸体,在这密集的人群之中,一颗滚木砸下来。
四五人的性命也就在那几刻间消逝。
看着一个个早已透支气力的贼军倒在地上,他们连求饶的口号都已经累的喊不出,只能任由曹操军的士卒将他们控制住。
哪怕是夏侯惇这样的勇将,厮杀上一天一夜,也难免疲惫不堪,更何况这从东武阳行军至寿张的贼军。
就算现在让他们举起兵器反抗,估计连那沉重的兵器都挥舞不动了。
一天都未曾吃饭,一直在厮杀,现如今又有多少气力来反抗。
控制住这些降军的任务倒不算难,还是十分轻松的,反抗的也很少,因为他们的家眷被控制住的消息,早就传了过来,更何况这一战,本身就是中伏,交战一天,都是一边倒。
那谷口就没有一个人能冲出去,倒在那里的尸体,都能垒成一道城墙了,而夏侯惇他们率领麾下士卒来控制这些降军,先是将那堆积如山的肉体屏障先“整理”出一条道路,以供士卒通行。
可见今日有多少人殒命于此,那所谓的大元帅,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人罢了。
光是控制这群降军,就又耗费数个时辰,绵延数十里队伍,让人一眼望不到头。
而曹操,正是这队伍的前头,典韦已经站在他的身旁,爽快的说道。
“主公能给我这上阵杀敌的机会,实在是太爽快了!”
曹操骑乘在马匹之上,而典韦就在他身旁步行跟随,并非是曹操不让他骑马赶路,而是典韦自己要求的。
他这人,除非必须要骑马,基本都是走路,对马匹有些感冒,不仅是因为他的身材,还因为他自身所使用的兵器。
他擅使戟,大戟,小戟,都是戟,大戟用来陷阵杀敌,小戟用来投掷取敌人性命。
这两种兵器都不适合骑马作战,更何况他第一次骑马时,只能骑那瘦弱的马匹,那马匹不堪重负,没奔腾多久,就已经无力支撑,典韦便从马背上摔下来。
那一次,可是给他长了教训,哪怕曹操现在拥有那吕布的赤兔马,赏赐给典韦,后者未必就能有多么的高兴。
不是所有的武人、武将都对马匹爱不释手的,那些擅骑的擅射的武将,大都是北方人,要么就是凉州人。
只要经受游牧民族劫掠过的州郡,其士卒多少都会些骑术,以此来抵御侵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而并州人士擅骑擅射的渊源也就更早了,还在战国时,赵国还未崛起,国力和军事上算不得强盛。
又有游牧民族的袭扰,赵国国王便亲自改穿胡服,并且下令全国人民都要如此,从他自己先做起。
这一举动,不是崇尚胡人的习俗和礼仪,周礼无疑是爆杀这些胡人的礼仪的。
但因为要抵御暴秦,或是周围的国家,改穿胡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全国百姓都来学习骑射,也就是骑术和箭术。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胡服骑射,而这个变革,还是因为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他便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可时代也会变革,那个时候,轻骑兵占据大多数,而在战场之上,最能够展现武力的兵种则是战车兵。
但战车在东汉已经非常难见到了,相比于骑兵,战车兵各方面都被比了下去。
已经没有那种横扫之势了,但身为夏侯婴的后人夏侯惇,要让他来驱使战车,自然也是游刃有余的。
大汉车神的后裔,又怎能不会驱使战车呢?
夏侯惇策马向前,将统计好的伤亡人数汇报给曹操。
“主公,我军死伤者约莫万人,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