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明宫-宣政殿
南衙大都督-同国公-郑仁泰,左监门卫大将军-汉国公-李孟尝,右监门卫大将军-怀国公-杜君绰,三位仅存硕果的玄武门九将,在殿中与皇帝烤肉。
虽然他们都到了致仕的年纪,但李承乾却不打算让他们致仕,只是给他们配了有能力的副将,为他们分担军务,仍然让他们把控着军权。
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把他们叫到殿来,一起说说话,一起喝点酒。
前日,朝廷刚刚定下了永祯二十四功臣,三位大将军,年高德劭,自然也在其列,这也是弥补了他们在贞观朝留下的遗憾。
“朕还是个娃子的时候,三位便跟随先帝南征北战了!辅佐我家父子三代,劳苦功高!”
“你们的儿子,朕是不打算管了,他们品秩最低的也是从三品了吧!但你们孙子,朕还是已经要管的,所以把他们都调到了东宫,去跟太子。”
用功臣子弟充实东宫,是李唐的传统,如此做不仅是为了让储君有臂力可以使用,还能好好的团结功臣,两全其美,三代以来,大唐一直是这么做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大唐厚待功臣的国策执行了下来。
三位老臣自然是要千恩万谢的,不过李承乾不需要他们谢,为过征战一辈子,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应得的。
“上个月,李德謇去了!那个狗日的,不地道,连顿酒都没陪朕喝,就这么走了。”
“故人啊,多有凋零,岁月好无情啊!”
皇帝也是人,也有感情,过去年轻,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觉得来得急,但突然失去了,便知道有些事已经来不及了。
赵节、杜荷本来在地方做大都督的,但因为李德謇的死,李承乾还是把他们调了回来。故人的接二连三病故,也是李承乾敲定永祯二十四功臣的原因。
当然,今天叫三位大将军来,可不仅仅是为了喝酒叙旧那么简单。
李承乾要去一趟洛阳,把先帝与三位,四十年前没了解的事了解掉。三位老臣都是自己人,李承乾没必要瞒着他们,他的目标就是隐太子嫡长子-李承宗。
“先帝这一生,没什么遗憾,也足够完美!唯一不圆满的地方,就是漏了这么祸害!”
“高祖皇帝,用心颇深,他早就防着了先帝,所以才有了这个祸患。朕继承了先帝的皇位,自然也继承了先帝的麻烦。”
“朕跟他在暗中斗了三十年,朕有些烦了,所以朕这次要彻底解决问题。你们三位留在长安,节制军务,辅助太子守好长安。”
李承乾已经想好了,他这次与李恪,要带着锦衣卫倾巢而出,一次性的解决问题,一劳永逸,这样才能给太子留下一个清平的天下!
........
洛阳-邙山-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其山树木森森,苍翠如云。曾经是老子炼丹的地方,道门的开山祖师-张道陵也曾在修炼,可以说这里是道门的发源地。
隋唐交际之时,崇道的人们出资,为道门建立了上清宫。因为道路崎岖,山中时有野兽出没,因此享受并不鼎盛,一年到头也没什么人来,经历这里,倒是个好的藏身之处!
而峰下的青牛坪,锦衣卫、洛阳府兵将这里围了个水泄不通,看着火铳的李恪还吊起了书袋子,给大伙讲了一个典故。话说,当年,老子上翠云峰炼丹,便将自己的青牛拴在了此地。下山后,老子欲西去传道,来牵在此吃草的青牛,青牛不愿意离开水草丰美之地,遂冲着西便怒吼三声,于是便有了青牛吼峪的典故。
站在一旁的谢文远哼了一声:“我说吴王,都这份了,你能不酸了么!”
洛阳都督府,两个守备炮兵团,已经到位了,下山的三个出口也都拍了兵马封锁。一个时辰的饱和炮击,保证炸的那些乌龟王八蛋哭爹喊娘的。
现在,唯一担心的问题,是李承宗被炸成了碎片,不好挑拣,也没法确定啊!
李恪扬下巴,让谢文远瞧瞧陛下,看看他那一脸的杀气,都了这个份上,还有谁能劝得住的陛下?跟了陛下几十年,这个,不用他讲吧!
“这算不算是对祖宗开炮了,要知道上面可是上清宫!”
“上清宫?呵呵,本王告诉你,就是献陵,陛下也会毫不犹豫的下令!”
皇帝登基快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他每天不管怎么忙,都会抽出一个时辰练武,从不懈怠。别人都说陛下是因为好战,所以不弃武艺,但李恪非常清楚,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