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廉颇率赵军抵御秦军。后赵王临阵换将,以赵括替代廉颇。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白起打败,四十余万赵军全军覆没。这一战役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也让“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6.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援救赵国。孙膑认为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城下,如果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这样既解了赵国之围,又能乘虚而入,一举击溃魏军。于是齐军向大梁进发,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援。齐军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设伏,大破魏军。
7.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了增强赵国的实力,推行改革,学习北方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他还亲自训练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能力。经过多年努力,赵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8. **窃符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向楚国求救,同时向魏国求援。魏王派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但因惧怕秦国而停滞不前。信陵君无忌为救赵国,通过如姬盗取魏王的虎符,夺取兵权,击败秦军,解救了赵国。
9. 《朝秦暮楚》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其中,各诸侯国对于秦国和楚国的态度更是如同墙头草一般,随着利益的风向而左右摇摆。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朝秦暮楚”。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诸侯中的霸主。然而,其他诸侯国并不甘心被秦国压制,他们时常寻求与楚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的威胁。当秦国对某个诸侯国发起攻击时,这个国家可能会立即转向楚国,寻求楚国的庇护;而当楚国处于劣势时,这些诸侯国又会迅速倒向秦国,希望能从中获得好处。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揭示了人性的自私与功利。
例如,魏国曾多次在秦国和楚国之间摇摆不定。在魏惠王统治时期,魏国先是与秦国结盟,但后来又转而投靠楚国。然而,当秦国再次崛起并对魏国发动攻击时,魏国又不得不重新回到秦国的怀抱。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韩国、赵国等其他诸侯国身上。
这种朝秦暮楚的现象虽然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混乱,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不断的联盟与背叛,各国之间的文化、制度等方面得到了相互借鉴和发展。此外,这种竞争也激发了各国的改革动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朝秦暮楚这一成语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风貌。它既是对当时政治局面的一种写照,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如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立场不坚定、反复无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0.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前往秦国,试图刺杀秦始皇嬴政。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作为礼物,假意献给秦王。
荆轲来到咸阳宫,秦王在殿上隆重接见他。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和地图,一步步走向秦王。秦王打开地图,仔细观看。当展开到最后时,突然露出一把锋利的匕首。荆轲趁机抓住匕首,猛扑向秦王。
秦王大惊失色,本能地向后躲闪,并试图拔剑自卫。由于过于紧张,秦王一时无法拔出佩剑。荆轲紧追不舍,秦王绕着柱子躲避。这时,侍从们如梦初醒,纷纷上前营救秦王。秦王在侍从们的帮助下,终于拔出佩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仍然顽强抵抗,将匕首投向秦王,但未能击中。最终,荆轲被侍卫们制服并杀害。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展现了荆轲的勇敢和决心,以及秦王的机智和果断。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刺客传奇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11. 《孙武练兵》
孙武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军事家,被誉为兵圣。他曾经在吴国担任将军,训练军队,为吴国的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吴王阖闾想要测试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命令他用宫中的美女来操练军队。孙武欣然接受了任务,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严格按照军纪行事,如果有人违反纪律,不论是谁,都要受到惩罚。
孙武将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