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又别称火宋、炎宋, [15]尊称为大宋。由于疆域相对于后来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称之为北宋。
历史
播报
编辑
北宋开国
宋太祖赵匡胤 [16]
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当后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为东西班行首,成为禁军军官。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郭威派赵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挥使。此时正赶上郭威的养子柴荣 [17]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柴荣和赵匡胤曾在军中共事数载,深知赵匡胤英武、机灵,就把赵匡胤留在身边,让他改任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18]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政只好由大臣决断。此时,赵匡胤已经掌握军队大权,还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韩重赟、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等结为“义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赵光义,幕僚赵普,李处耘等。 [18]
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镇、定二州刺史派员进开封向朝廷送来紧急战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大军掠境,请求朝廷出兵御敌。宰相范质、王溥未核实军情,仓促派遣赵匡胤率领宿卫禁军前往抵御。 [18]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这就是陈桥驿兵变。
赵光义
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 [19]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赵匡胤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进程。北宋先后消灭南平(荆南)、后蜀、南汉三国,又于开宝八年(975)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朝,后灭北汉基本统一全国,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 [19]
,!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话,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20]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战胜辽,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 [21],规定宋每年赠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22]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庆历二年(1042年),又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并改“赠”为“纳”。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这次结盟后,北宋因为边疆战事危机的解除,国内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来神宗时又割河东地七百里。 [22]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个平等的合约,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长时间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对于辽来说也是一个很合适的条约,当时的辽内部暗流涌动,及时从南方宋政权的纠缠中脱身是明智之举。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澶渊之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和融合。 [22]
百科x混知:图解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期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又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结果在庆历四年(1044)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称“岁赐”;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庆历和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