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郑和站在朱瞻壑旁边,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流程很快走完,那些该议的事情,等事后再议!如今所有事情加起来,都比不上大位之争重要。
“陛下,汉王世子的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当初的汉王世子以泼天之功,换取了一月生机,但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二者不能相抵。”
“如今别说是京城内,南北东西各处,多是舆情滔滔,寻常百姓议论此事,无不咬牙切齿者。”
“而最近这段时间,各省三司衙门,巡查御史,递上来的弹劾奏本,都堆积如山了。”
“如果不加以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依旧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率先出声作为总宪官,朝廷二品大员,他率先出手,就是给今天定个基调,不是二品及以上官员,就不要出来说话了,以免丢人现眼。
省去了试探的环节,直接将事件的发展过程,推向高潮。
“据我所知,各省上奏本为汉王世子辩解的,并不在少数。”依旧是杨荣。
他身上有着极强的汉王一脉的烙印,就算他今天什么都不说,埋着头当乌龟,等到太子和太孙得势,他一样逃不掉。
到时候,管你什么显赫世家,屁家!
还不如搏一搏。
“呵呵,你说说的奏本,大多都是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递交上来的吧?”
“世人谁人不知,汉王就藩云南?”
“世人谁人不知,汉王世子在交趾,积威甚重?”
“杨大人以此为据,属实可笑。”
杨荣指着刘观的鼻子,想要痛骂,却不知道到底要骂个什么。
因为试图为世子说请的折子,的确大多都来自云南和交趾。
其他地方的官员,即便是与汉王一脉亲近,也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站出来替的汉王食指说话。
毕竟雪中送炭固然好,但稍不注意,就会把自己给烧没了。
所以即便是曾经和汉王世子亲近的,如今大多数人,其实都在保持缄默,想着怎样才能明哲保身。
杨荣的力量,实在是太过弱小。
见到杨荣一脸局促,刘观忍不住趾高气昂起来,仰着头,给人的感觉就是天下无敌。
他当然要趾高气昂,因为今天的事情一旦成功,等到太子当了皇帝,太孙当了太子,他就是大功臣!
到时候,他的地位,肯定会更进一步!
如今已经是二品大员,如果再进一步,那实在是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