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讹的妙处,越是告诉别人这种事情,你不要说出去,这个事情传播的速度就会更快。
沈德刚道:“这甘薯,你们知道来此何处?”
“爪哇呀,没错,是爪哇。”
“对,是一个叫陈振龙的,将此物从南洋的爪哇带来的。”
“没错,前一阵,皇帝还表彰了这个陈振龙的。”
听了这三人的回答,沈德刚轻轻摇头,表示所言不实。
“非也,非也,那都是朝廷编出来,掩人耳目的。”
众人睁大了眼睛,他们实在是不敢相信沈德刚口中的真相。可越是不相信,反而越想听。
沈德刚看众人惊讶,继续说道。
“其实这甘薯,本是上天赐予大明的神物。别说亩产上万斤,就是几十万斤也是可以的。”
一个人瞪大眼睛问道:“可是沈先生,你说这甘薯是神物?有何依据啊?”
沈德刚笑道:“你若说依据,那我是真的拿不出来。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回去查一下《山海经》,这里面有神农粟的记载。”
“上古神农,牛首人身,《逸周书》所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种之;作陶治斤斧,为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与助,百果藏实。”
“虽说是五谷,但是我们从小读三字经,将稻、粱、菽、麦、黍、稷并称六谷。不仅如此,神农所说的五谷中的一种—苽,大家可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听到沈德刚这么问,所有的人都紧蹙双眉。
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些人或是经商或是读书,或是一群公子哥儿。
吃喝嫖赌精通,琴棋书画略懂,可这稼穑之事,那就彻彻底底的,没有了解了。
听沈德刚一会是《山海经》,一会又是《逸周书》,五谷、神农都说了出来,不得不让人有一种引经据典,不容质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