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帝是大明立国以来的第二位帝王,当了二十七年的太子,在位二十年,又做了八年的太上皇。
大明在他的手里,顺利完成了从开国到治国的过渡。
平日崇尚简朴的熙宁帝,在替太上皇治丧的事情上没有紧缩,一切就按照当前最好的来办。
别的不说——
只就太上皇提前禅位给他,并且不再插手国事这点,就值得如此。
朝中臣子事先商定好的,将永兴帝的皇陵取名“兴陵”。
这算是与前面的“雨陵”对上了。
如今有了雨帝、兴帝二人的例子在前,替皇帝定陵就成了大明一朝的惯例。
若是不遵照这惯例,反而会显得这朱家皇帝不够正统。
说句大不敬的。
假如当今圣上驾崩了,到时他肯定也免不了有这个环节。
熙宁帝适合用什么字来形容?
群臣的脑海中不约而同闪过一个“农”字。
熙宁帝上辈子,指不定就是庄稼修炼成精,然后转世为人。
不然,他对土地与种田的热爱,早就不是农院可以解释的了。
农帝之后,下一位会是什么帝?
当今陛下仍然没有定下太子,可是以皇长子的独宠来看。
真要是立太子,那他基本是唯一的选项。
朱寻欢要配什么字。
浪?花?飘?
这好像都没剩什么好字了。
皇长子若想改变大臣们的刻板印象,道阻且长!
……
入夜之后。
皇子皇孙进宫为其守灵。
李灵运的年纪与皇长孙相仿,又是太上皇生前最看重的后辈,同在其列。
回想起数日前的酒宴。
李灵运酒醒时,已经是第二日人在府中。
太上皇要他记下的小册子,像是半道遭遇了什么,戛然而止。
只不过,李灵运事后翻看的时候,上面多出了两行小字。
“小石头想回山了。”
“想回山,也想爹娘了。”
这字迹与他的行文风格相似,甚至用的笔墨可能都完全相当。
但李灵运对此已经毫无印象了。
小石头是太上皇赐给“白虎”的名字。
可是这随笔中的“小石头”,肯定不是指代的白虎,兴许是太上皇本人。
他与老虎用同一个名字。
这看着不可思议,却又是有章可循的。
毕竟,李灵运自己就可能与国师用了相同的名字,可是旁人却未曾察觉。
他见惯了这世间的怪奇,对这等鬼神莫测的事情也就能坦然处之。
晚间阴风阵阵。
这戴孝的服袍搭在身上,罩不住夜的微凉。
此间,一幕幕过往回荡眼前。
当年进宫看书的孩童,还有伏案于前的苍老帝王。
时过境迁。
孩童落得玉树临风,可是抬首只见满堂萧瑟。
李灵运心说,这行字大概是国师留的。
兴许,自己在醉酒之后就化作了国师,因为见到了国师,所以太上皇走得安然与满足。
在这个意义上。
李灵运觉得他好像又不是那么排斥自己暂时成了国师。
因为很多时候,国师比起自己,他更加被人需要。
“改日要到定国公府问问,那一夜的酒可还有留下的。”
……
等到太上皇被送进皇陵,李灵运将自己抄录好的随笔一并放进去。
大丧持续了半月。
又过半月,正好就到了年关
来年的新气象,隐约冲淡了几分兴帝驾崩带来的悲伤。
京师各家府邸仍然不兴酒乐。
可到了上元节,金陵的灯市照常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
太上皇驾崩,太极宫就迅速空置了出来。
当年太上皇留下的东西,各有处置,其中比较棘手的就是虎园。
所谓放虎归山,就是不提倡放虎之意。
熙宁帝与太上皇不同,他对这些特别能吃,而且无肉不欢的家伙,着实喜欢不起来。
但是直接将太上皇的爱虎全部杖毙,美其名曰陪葬,那这同样有些不当人子。
这时,剑池方面提出可以将这些宫中之虎送到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