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重,整日里昏昏沉沉,不见好转。
朝中文武百官,无不忧心忡忡,纷纷前来问安。
这一日,文王传下旨意:“宣丞相进宫。”
子牙闻听此言,不敢有丝毫怠慢,急忙入宫面圣。
心中想到一丝不好的感觉。
他穿过重重宫门,来到内殿,只见文王躺在龙榻之上,面色苍白,双目紧闭。
子牙心中一紧,赶忙上前跪拜,奏道:
“老臣姜尚,奉旨入内殿,大王贵体安否?”
文王微微睁开眼睛,看了看子牙,嘴角挤出一丝微笑,道:
“丞相来了,孤王身体有恙,劳烦丞相费心了。”
子牙闻言,心中五味杂陈,忙道:
“大王言重了,臣自当尽心竭力,辅佐大王。”
文王看见如此精神的子牙,不胜感慨,
心想自己聘子牙为相,西周是有希望了。
说罢,子牙又详细询问了文王的病情,并嘱咐御医好好诊治。
他深知文王此次病重,非同小可,心中不禁暗暗担忧。
然而,他面上却始终保持着镇定,不断安慰文王,让他宽心养病。
在内殿逗留片刻后,子牙便告辞出宫。
他步履沉重地走出宫门,心中却是思绪万千。
他知道,文王此次病重,对于西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必须尽快想出办法,稳定局势,确保西岐的安宁。
回到府中,子牙立刻召集门客谋士,商议对策。
他深知,此时此刻,西岐需要的是团结和稳定。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度过这个难关。
经过一番商议,子牙决定亲自前往各地巡视,安抚民心,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和防备,以防不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子牙马不停蹄地四处奔波,他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求。
他还亲自督促军队的训练和演习,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在他的努力下,西岐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也重拾了对未来的信心。
这日文王又单独宣子牙进殿。
“今日请卿入内,孤有要言相商,卿万不可负我:
若吾死之后,纵君恶贯满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
切记,君臣之分,不可逾越。”
道罢,文王已是泪流满面,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文王还不忘要求子牙遵循君臣之道,造反的事,是文王不会做的,
想的还是自己的身后名,不想背着乱臣贼子的名声。
子牙见状,心中亦是五味杂陈,跪而启口道:
“臣自蒙大王恩宠,身居相位,敢不竭尽所能,以报君恩。
若臣有负君言,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言辞恳切,忠心可鉴。
君臣二人正论间,忽见殿下姬发匆匆进宫问安。
文王见姬发到来,心中一阵欢喜,忙道:
“我儿此来,正合孤意。”
姬发行礼毕,侍立于旁。
文王瞥见姬发,想起身后之事,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道:
“我死之后,吾儿年幼无知,恐被他人所惑,肆意征伐。
你须谨记,纵天子无德,臣子亦不可造次妄为,以成弑君之名。
你且过来,拜子牙为亚父,早晚听其训诫指教。
今后凡事,皆可与子牙商议而行。”
姬发闻言,心中凛然,忙请子牙转上受拜。
子牙见状,亦是感动不已,叩头于榻前道:
“臣受大王重恩如山,虽肝脑涂地、碎骨捐躯亦难以报答万一!
大王且莫以臣为虑,当保重龙体才是。”
文王微微点头,又对姬发道:
“商朝虽无道,但吾乃臣子之身,必当恪守其职、毋得僭越。
你须和睦兄弟、悯恤万民。
如此吾死亦能瞑目。”
言罢又是一阵咳嗽。
姬发再拜受命道:“儿臣谨记父王教诲!”
文王顿了顿又道:“见善不怠、行义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乃修身之道、治国安民之大略也。
你须时刻铭记于心。”
姬发恭恭敬敬地应了声“是”。
文王长叹一声道:“孤蒙纣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