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体会独特,情真意切,将文字深化、凝练为精神,所以魅力无穷;同一内容,不同时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即使同样的人群都会有不同的体悟。举例来说:竹子原本就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诗人们却能够将爱,恨,情,愁赋予其身。有很多人赞扬竹子“劲节心虚品绝殊”,也有人恨之入骨,抒发出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仇恨之情,更有诗人表达了“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情思。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三)诗歌是生命的精神支柱。因诗人经历、体验、环境、境界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气象万千,或指点迷津,或讴歌美好,或讥讽某种现象.......都能够给人以极大地精神支撑。诗歌几千年传承不衰,不仅充满哲理,还有风骨气韵,更有灵魂在其间。例如:苏轼在《定风波》中“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达观的风骨气韵跃然纸上。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放气概,令人肃然起敬。诸如此类等等很多。因此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诗歌文化不仅根深蒂固,源于心灵,有活力;还妙语连珠,紧密连接地气,有魅力:更充满哲理,气象万千,有极强的生命力。
其次、是谈谈我对诗歌文化精神传承的点滴体会。下面举例说明
我大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读到四句话让我终身受益-------“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相信每个人听到它,读到它,都会心有所动。因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老少皆宜。
最初它教给我的是一种坚强精神。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会想起这四句话。后来读到<松树的精神>听到<泰山顶上一棵松>爬华山,游黄山,登泰山对青松都似乎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受。以前一直不知这通俗易懂的诗歌出于何处?这次在备课时,才查到其来头还不小。原来最早出自南北朝时期,高僧慧光和尚写的佛家颂词中,后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引用,据说在北京故宫的瓷器上也刻有这个诗文.
这首诗出自慧光大师的《圣言善语》第九章 。全文如下:
“克已修道 ——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种豆岂生麻。 善恶如无罪福报,圣贤岂肯信服它。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冰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 铁打犁头年年换,未见田中换烂泥。”
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是讲因果报应,确实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第二,是讲只有经历风雨,经受风寒,才能够成才。其中展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节;第三,蕴含着以柔克刚的善恶各有报的哲理。
人们都说我想得开,其实我是有一种知足常乐的乐观心态,这也和一首我喜欢的诗有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的作者也是一位高僧,是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这首诗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无门关》一书中。
世界万物祸福相依,利弊同在。悲观的人只会看到机遇背后的问题,乐观的人总会看问题背后的机遇。他教给我们的是对待生活的一种乐观态度。讲到这里不由得又想到了另一个故事。六尺巷的故事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中。据史料记载。张文瑞的老家宅基地旁有些空地,邻居吴氏修建房屋想用之。张家人驰书于京都,张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对方也退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其实,只要细细品味,每首诗歌中都具有某种道理在其中,也就是诗歌的意境。
这三首诗歌看似互不关联,细细思考,很像人生三部曲。每个人只有经风雨,历艰难,才可成才;在成长过程中扬长避短,求真存善,方得智慧;在人生过程中要包容礼让,和谐共生,才可以齐奔小康。这通俗易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