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惧之色,这般果敢无畏恰似英勇之士的气概。
再者,水无论处于何种容器之中,其表面都会保持水平,这正如法律所要求的公平公正一般。而且,水满之后,无需借助量具来测量,它自然不会溢出,这又体现出正直的品性。水的质地柔和婉约,能够细微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宛如善于洞察事物本质之人。它不断地流出又流入,始终能让自身保持清新洁净,这不正是善于自我净化、教化他人的表现吗?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不管经历多少迂回曲折,水最终一定会坚定地流向东方,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不正是有志之士所拥有的吗?所以说,君子见到大水必然要仔细观察呀!”在这里,孔子借由水的种种特性生动地描绘出了他心目中那个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君子形象。
这个形象涵盖了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众多道德范畴。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这些道德观念的阐述与道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然而,尽管两者有所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仍能发现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只不过在具体的实践方式和侧重点上,两家各有千秋罢了。
《道德经》第76章里说:“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容易折断,比如一阵狂风骤雨后,大树容易折断,而小草却安然无恙。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婴儿的身体很柔弱,生命力却很强,一个老年人,骨头很强硬,生命力却很弱。
再比如春天树木开始生发,长出嫩芽,看上去嫩芽很柔弱,但让人能感受到一股正在勃发的生命力,生机勃勃;到了夏天,树木枝叶的生长已经达到极盛,看上去枝繁叶茂,但是却在走向凋落,这是旺极必衰的生命道理,亦是宇宙之天理,自然之道理。
贵柔守弱不是懦弱阴柔,而是柔中有刚,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是庄子的外化内不化,是孔子的仁者能爱人也能恶人,是生命中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