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印好了,接下来怎么办?当然找朋友帮忙啊,黄辉灿、施楠笙、甚至大刘。
发动他们的人脉关系,人请人、人托人,花钱!大把的撒钱!
不图更多,能给说几句好话就行。
香江弹丸之地,压根就没什么研究经济的大家。
那就请文化界名人出来站台:伲匡、蔡斓、黄沾、金镛……
呃,金老爷子虽然婉拒了,但照顾面子,还是让《明报》夸了几句。
有了这些基础,再砸钱请“砖家”、“教兽”、“学界大蠕”出来吹捧,气势一下就不一样了。
被勾起好奇心的人,凑热闹买了本。
打开一看,讲的居然是日苯经济的事情,真的不爱看啊。
可是人家文化人都说好,自己如果说不好看,岂不是变相证明自己没文化、没深度?
那就跟着一起吹呗——那书好看,我一早就买了,读得津津有味……
9月7号,星期六,无线台《名人透视》栏目。
因为是录播,所以现场氛围还是很轻松的。
除了主持人何首信,栏目组请了两位嘉宾,一位当然是王佩武,另一位是伲匡。
何首信是无线的头牌主持人,“金牌司仪”。
这是位很有魅力的人,不然也不能迷住已婚的汪明筌不是。
何首信看了看王佩武,心里说:不知这位又是哪家公子,居然花钱上节目,这真是想出名想疯了。
八十年代,人比较要脸,像这种丧心病狂想出名的家伙,还真没有。
伲匡也是一样想法:这种冤大头的钱太好赚了,可惜人太少,如果每个月都能出一个就好了。
何首信说起开场白:“各位观众晚上好,欢迎收看《名人透视》……”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伲匡先生大家都认识,香江著名作家、编剧,四大才子之一……”
“这位王先生,大家可能还是第一次见,请他做一下自我介绍好啦。”
王佩武点头,露出自认为最有魅力的微笑,同时开始半真半假地说着自己: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叫王佩武,出生在燕京,我父亲是一位英吉利人,母亲是燕京人。”
“我经常在燕京、香江之间来回,也到过日苯游历,对那个国家比较感兴趣……
何首信插话问:“能说说你对日苯的印象吗?”
“日苯人表面上都很有礼貌,但骨子里很冷漠。
“日苯是个极端排外的民族,括弧,白人尤其是老阿除外。”
何首信假装不解:“为什么老阿除外呢?它们两国不是有深仇大恨吗?”
伲匡也不甘寂寞插话说:“老阿给它扔了两颗核子弹诶,死了几十万人。”
“对啊。”何首信连连点头。
王佩武:“所以说日苯这个民族‘畏威而不怀德,明小礼而忘大义’。
“不把他打疼了,是甭想得到它尊重的,老阿就是例子。”
这句话倒令伲匡对他刮目相看了,对小日苯儿的概括真是一针见血。
王佩武把话头往回拉:“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次日苯又被老阿盯上了,还得挨揍,而且是狠揍!”
何首信、伲匡都哈哈大笑起来。
尤其伲匡,拍着桌子说:“你这话说得很妙,有江湖人的味道。”
王佩武忍住翻白眼的冲动,赶忙引入正题:
“所以我写了一本书,想把整件事阐述清楚,以免日苯人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何首信很尽责,马上将书拿进镜头:
“就是这本《论修昔底德陷阱——抗争还是陨落》吗?”
看来钱是真不白花呀,给力!
“没错。”王佩武开启吹牛逼模式:
“这本书是我花费一年多时间思考,参考大量著作,并在日苯国家图书馆查阅海量资料,才写成的。”
“哇!真的很了不起……”何首信夸了一通,然后转向伲匡,不能太冷落人家嘛:
“请问伲生,你读过这本书吗?”
伲匡笑呵呵瞥了王佩武一眼:“是的,当然读过。”
王佩武微笑、点头,配合伲匡。
不过,他敢打赌,这老小最多在上节目之前翻了半小时,没错,一万块出场费,只值人家的半小时。
“那你觉得这本书写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