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始祖叫契,传说他的母亲简狄与人在野外沐浴时,看到一只玄鸟产下一枚蛋。
简狄吞服后怀孕,生下了契。
契长大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封其于商,今天河南省的商丘市。
契传十三世而生成汤。
哪十三世?
据《史记·殷本纪》,是:
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即成汤)。
《封神》第一回道:
契事唐虞为司徒,教民有功,封于商。传十三世生太乙,是为成汤。
唐虞即尧舜二帝。天乙又作太乙,都是指成汤。
参照史书所载,这段话确实符合那段历史。
在这期间,商人的家族已进行了八次迁徙。
此时所居的地方叫“亳”。亳有三处,分别为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为汤即位为商部落首领时所居,有说即今商丘高辛镇。
北亳为成汤伐夏之前、会盟诸侯之地,有说即今商丘蒙县。
西亳为汤推翻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之地,有说即今偃师。
汤到北亳后,并非马上就从者如云、天下归心,而是经过了这些准备:
商部落此时的规模,在夏朝应该算是一方诸侯。
不然不会引起夏桀的极度忌惮。
《史记·夏本纪》云:
夏桀命令把汤囚禁在夏台这个地方,但也许是双方达成了协议,也许是汤表示了顺服,也许是被部落的人救了出来,总之汤没被关押多长时间就被放了出来。
由此可见,汤的势力虽然很大,但还不足以与夏相抗衡。
被关押的事固然让汤差点送命,然而只要活着出来,对汤名声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桀已经被天下人公认为昏君,那么被昏君逮捕的人肯定是有代表性的贤臣。
贤臣明知必死还敢跟昏君对着干,不但证明了他的不怕死,而且也成就了他的正义性。
因此,这一趟牢狱之灾,事实上为汤竖立起了一面旗帜,于他名声的传播有莫大好处。
《史记·殷本纪》也有载。
伊尹是帝王之师,被后世人称为“商元圣”,他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国家,被老子称之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辅佐商朝四代国君,是历中上最早对国君行废立之事的大臣,后世肆行废立的权臣莫不以伊尹标榜自己,然而真实的伊尹真的是位忠臣——起码就《史记》而言是。
伊尹因太甲暴虐不明,不遵祖宗之法度,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三年,这三年伊尹以摄政王当国。
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洗心向善,于是伊尹又迎回太甲,以政事尽付之。太甲在位,诸侯服顺,百姓安宁,伊尹嘉许他,作《太甲训》三篇褒扬,称之为“太宗”,这是历史上帝王称太宗之始。
伊尹善于刺探敌情,他曾与遭到夏桀遗弃的宠妃妹喜交结,以此离间夏王朝。
但只有贤名而无威名也并非为王之道。
葛国与汤国为邻,葛伯(葛国国君)不祭祖神,汤以此为由讨伐葛国。
汤对葛伯“大罚殛之”,可见是杀了他,而其国其民,自然也归顺了汤。
此外,汤还多有征伐,才最终越战越强。
按《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的考证,汤共有七征,余二征未详,分别是:
葛国、有洛、豕韦、顾、昆吾、夏及三朡。
后三征为汤举起大旗反夏后才有的征伐,在灭葛之后,汤又攻灭了有洛、豕韦及顾三国。
汤在旷野,见到有人张网四面捕雀,汤说:“这样的话,就把所有的鸟都抓到了。”
于是前去收了三面网,祷告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它反应了朴素的辩证和法治精神,捕鸟而不可捕绝可以引申成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绝,即什么事情,要强求十全十美都是不可能的,这是辩证精神。
其次,不用命者乃入吾网,用命是效忠、听命的意思,网可以引申成律令法规,意思是其治下的国民都应该有相对的自由,除非是不听命的犯罪分子,才适用于严苛的法律。
诸侯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说:“成汤已经泽被禽兽,他们的国运来了(汤德至矣,及禽兽)。”
汤在做了上面的那些事后,其实已经成为了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