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己本名密,是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太戊之兄,小甲去世后他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雍己在位期间定都于亳,他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导致商朝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以致很多诸侯故意不来朝贡。
雍己死后其弟太戊即位(但据甲骨文的记载太戊登基在雍己之前,太戊可能是雍己的兄长)。
《太平御览》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雍己在位12年,《资治通鉴外纪》及《通志》则说在位17年。
太戊,亦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是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
太戊在其兄雍己死后,继承君位。太戊继位后,启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
太戊后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绩,于是写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总结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是记述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现今均已失传。
太戊曾在祖庙称赞伊陟,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伊赞谦让,于是写作《原命》,希望太戊能发扬夏禹、商汤的王道。
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尊称太戊为中宗。
太戊在位75年去世,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太戊死后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其子中丁继位。
太戊时期,商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
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
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
另外有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
掌管占卜的“卜”、掌管祈祷鬼神的“祝”,
掌管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
内服官中分为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
太戊时期,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生活在商周之际的周公曾经在《酒诰》中这样概述其情况:“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内服是太戊时期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外服是由邦伯所管辖的地区,这些邦伯分为侯、甸、男、卫几种,其中许多很可能是方国部落首领而臣属于商者。
卜辞所载的侯有近50个,最著名的有仓侯、舞侯、犬侯、侯告、侯专、杞侯等。甸,卜辞称为“田”,“多田(甸)”
即指许多甸职官员。男,在卜辞中称为“任”,著名者有而任、戈任、名任、卢任等。
卫,作为一种武职,在卜辞中多称为“多射卫”、“多马卫”、“多犬卫”等,亦有单称为“卫”者。
卜辞和金文所见商朝的内服官有五六十种,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百僚、庶尹”。包括地位很高的旧臣、老臣以及商王的近侍之臣。其中还有负责出纳王命的史官。
二是“惟亚、惟服”。主要是与商王关系密切的军职官员。
三是“宗工”。指负责王室祭祀和某些具体事务的官员。
四是“百姓里君”。指管理地方上的诸族与普通民众的官员。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
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
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太戊时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太戊时期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规模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