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史传 > 第二章 孟津观兵,壮大力量

第二章 孟津观兵,壮大力量

自从周文王死后,新继位的周武王听从姜子牙的意见,开始了蛰伏,一蛰伏就是9年。

姜子牙谋划的老道狠辣之处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9年之间,商纣王非但没办法趁文王兵败,对周国持续打击,也没办法学周武王休养生息。相反,他愈加陷入了与东夷族的战争泥潭。

有一说一,商纣王对中华文明种族大融合是绝对有贡献的,不管纣王内心是不是有主观意愿,但在客观现实中,16年持续的打击东夷族,相当有效的消灭了东夷族的大部分有生力量。

这为后来周朝一锤定音将整个东夷族打败、打散,促进民族融合奠定了相当的基础。

在这16年中,小冲突基本没间断过,而纣王也前后组织了3次针对东夷的超大规模的战争。

每一次基本都耗时一年左右,人力物力的消耗不计其数,每一次都是纣王亲自出征,可以说每一次纣王基本都是以倾国之力的姿态发动战争的。

这种短短16年内,连续发起大规模的战争在之前的历史中从未出现过(或许也有,但是至少现在的史料是看不到了),可以想象当时纣王的决心之大。

对东夷族战争的结果现在看来真的不算坏。

纣王的军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行军路程中,还一路打猎,捉了不少凶禽猛兽当军粮。

而在战场上,纣王的军队还第一次出现了大象战队。

“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

揍的东夷族不停的向东收缩阵地。

最后,东夷族当时最大的部落头领“人方”被纣王枭首,大商帝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大商帝国为这些胜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16年的连续战争,三次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役,中间还抽了一次手胖揍了周文王一顿。这样的消耗集中在短短16年间,商朝500年的积累也不可避免的被“败家”了!

要知道,在生产力极低的时代,一场长期的战争就足以拖垮一个王朝,更何况商朝还不是一个“王朝”呢,充其量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诸侯盟主。

前文讲过的周文王围攻崇侯虎,围了30多天,在历史描述中就已经是很长时间的攻城战了。

当时的周文王差点就要放弃了,就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太大。而最后崇国破城后,文王搞了次屠杀,也未必没有因为消耗太大泄愤的意思。

而纣王能够16年间发动三次持续一年的战争,可想商朝的消耗之巨。不过也侧面证明了商朝在这三次战役之前的国力之盛。

然而,胜利是胜利了,然并卵!东夷族并没有被消灭,纣王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完成。

相反,为了防备东夷族随时可能的反扑,纣王最强的将军率领着最强的军队永远陷在这里进行防守。这支军队从此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朝歌了!

某种意义上,纣王对东夷族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两败之战。商朝国力从此彻底衰落,而东夷族也基本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

如果仅仅是国力衰退作为胜利的代价,那么商朝还能够承受!可是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周国,连锁反应下,三大战役的胜利,商朝即将付出的是最昂贵、最不可承受的代价:灭国!

公元前1049年,这一年姜子牙再次回到了正面战场,也是在这一年,《耆夜》问世。

已经憋了,不,已经养精蓄锐了九年的周武王,为父报仇的心再也压抑不住,迫切的希望和纣王一战!

而姜老爷子人虽狠,但是思路却是相当清晰。

这时候的纣王已经和东夷族互怼了14年,但你要就此确定商纣已经衰弱,然后因此直接和纣王杠上,风险太大!于是老爷子选择了一条非常稳妥的路子:先攻击黎国,探探虚实!

于是这一年,黎国再次被占领,为了报复黎国曾经给周文王的伤害,周武王很不“仁义”的下了屠城令。

同时,吸取了上次文王攻占黎国被反击的教训,这一次,姜子牙还安排了一路部队和诸侯,一路打到孟津驻扎下来,防备着纣王的反戈一击。

在“清华简“问世之前,非常不理解周武王“孟津观兵”的操作!

啥实际动作都没有,劳民伤财跑到离朝歌150公里的河边军事演习?

真的因为所谓“占卜”不利于伐纣就灰溜溜回去了?

当初伯夷、叔齐拦在你周武王面前苦谏不要伐纣,理由也是“父死不葬、爱及干戈”的占卜理由,不也被你周武王和姜子牙强力镇压了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