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们这些在外头名气大的,朝中也有大员敲边鼓。
这些年寒族的声势越发微弱,再不科举,他们寒族就要被士族压死了。
夏文君倒是不知道贺老的打算,但她却看出了贺老对寒族子弟的偏爱。
当天回家,她就和花月容说起了这事儿,“今天贺老出城了,他还考校我们一番。他夸得最多的是我,其次是霍长安,还有两个出身不高的小郎君。李十一郎表现得也很好,贺老也夸了,但他夸人时候的眼神不一样。”
“他是寒门子弟,知道你们的不容易,心自然会偏向你们一些。” 夏云林理所当然的说道。
花月容反驳道:“你怎么不说贺老还有崔家做靠山呢,这几年收的弟子,家世大多都不错。贺老都成名多少年了,你还指望他记得年少时候吃的那点苦?”
“我也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夏文君说道:“贺老自己这辈子倒是不愁了,但他族中子弟怎么办呢?他心里肯定还想着扶持寒族。爹,你明日陪我一起去县学,还有那几个有名的书塾去转一圈吧。”
“去干嘛?”
“爹,你是县令,你有劝学的职责的,当然是去劝学了。”夏文君说道:“反正家中有造纸作坊,到时候看得满意了,你为了奖励县中学生,就提供只有一半市价的纸张,这很合理吧。”
纸和书籍是寒门子弟崛起的关键,仙河县能把纸价打下来,读书人还能变得更多。贺老若是会被便宜纸张勾引,那就证明他确实还有野心。
第31章 第 31 章
前些年的时候, 平安郡的私塾都非常热闹,因为有科举吊着,读书的学生非常多。
可惜, 现在已经没有当年的盛况了。
夏云林去县学还有私塾视察的时候, 还颇为感慨, “先帝当初打下来那么好的根基,如今都荒废了。”
“可能这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吧。”夏文君想也不想就回答。
夏云林认同的点头, 偷偷和夏文君吐槽道:“听说当年先帝不满意皇上这个继承人,但先帝一个就两个儿子, 没得挑, 只能将就。”
普通家庭,孩子平庸也不碍事,有族中的叔伯帮衬着, 也不至于败光家业。夏云林对自己俩儿子的认知就很清晰, 别说什么带着夏家做大做强, 能不败家,他死了都瞑目。
但皇室不一样啊, 继承皇位的那个人,要是个脑瓜子不灵光的,只能被大臣摆弄。
收到贺老他们这群大佬的联名上书之后, 皇帝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朝廷好像已经有十来年没举办过科举, 寒门子弟有点扛不住了。
搞科举是要花钱的,登基之后,皇帝只觉得哪里都要用钱, 钱根本不够用,科举的事, 自然就被搁置了下来。
朝廷刚镇压了一场北方的叛乱,一场南方的叛乱,救了一场旱灾,一场地动,在皇帝眼里,钱依旧不够花。但有两个老臣,和他哭得声泪俱下,又一遍一遍的说科举的必要性,皇帝又有些动摇了……
论起朝堂的内部消息,贺老知道得可比夏文君快。
皇帝刚有那个意思,他就得到了消息,想赶紧收些有潜力的学生,把学生们送到考场上搏一搏。
虽然想把压在头顶上的世家掀飞,但此刻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因为打不过,所以贺老准备回银江郡,去崔郡守的地盘收学生。
他在银江郡收徒,明面上是在替崔郡守撑腰,替他稳定银江郡的局面,但私下里,他多收些寒门的学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只不过收大量的学生之前,他还得做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和夏云林商议纸张采购。
“听说夏县令家中的造纸作坊,给县内的学子提供的纸都是30文一刀,不知外地的私塾想大量购买,是个什么价钱?”贺老有话直说,也没藏着噎着。
前两天他也派家里的下人去询问过,但得到的结论是,仙河县的半价纸,不卖外乡人。所以他只能亲自出马,希望夏家能卖他这个面子。
“造纸作坊是我家六娘的,外头的好纸几文钱一张,普通的纸一刀都卖60文,成本价都不止30文。我家要是把30文的纸大量卖出仙河县,那是要惹众怒的。”
之前夏文君在平安郡卖的纸是打的七折,但那时候作坊的纸浆脱墨技术不行,眼色和质地都略逊一筹,降价卖,大家都理解。后来技术改进完成,夏文君就不敢大减价了,只敢少个几文钱,然后多买多送……
在仙河县这么搞,还能说夏家为了官声,为了乡望,赔本赚吆喝。出去搅乱市场,那麻烦可就大了。
没有大靠山,砸别的同行的饭碗,别人能直接用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