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见千山 > 第四十七章·千里紫星(一)

第四十七章·千里紫星(一)

君虞却在此时开口,他看了一眼袁义山和贾秋实。

袁义山正低头喝着热茶,而贾秋实显得十分憔悴。他的眼周之外青黑,面色苍白,颧骨下的皮肤全陷在阴影里,这是一种病态的憔悴。

“贾司使,昼时那五十箱紫星子没对您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吧?”君虞关切地反问道。

听到这里,贾秋实本来沉重丶有些昏昏欲睡的浑浊双眼立刻清澈起来,他怔愣了片刻,随后又说:“无妨无妨,这种事情经历多了。只是因为‘紫星子’一案,我已经几天没睡了。不是不想睡,只是闭眼就能回到百年前的黑暗里,一夜无眠。”

从漠北陈家灭门后漠北生灵涂炭,再到东南紫星子走私后东南陷入混乱,一个边疆,一个沿海,皆都是北明眼下的重要地区。无论是与漠北对峙的厥缁,还是与东南争霸的梧塘,都不是令人放心的事物。

贾秋实这等心情,袁义山自然能明白。

然而,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这汪洋海水漂浮于表面的。从天顺十五年起,北明就显得更加不太平。荆青云的死丶沈木衾的死丶魏德贤的死丶薛雀的死丶解时臣的死丶裴念唐的死......这些人紧凑的死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是谁杀得谁,二人之间究竟有何瓜葛,这些已经不是重点了。

朦胧间,袁义山觉得有些喘不上来气,不应该这样的。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不过是北明朝廷丶东厂和索命门之间的勾结纠葛。

但他又领悟到什么,天顺十五年,北明多了一个影卫,名字叫“谢忱”。不过后来自己猜得没错,“谢忱”就是陈应阑,那个早已消失五年的御史大夫,那个早就坐在一人之下丶万人之上位置上的陈应阑,那个被称为“一代传奇”丶“死”后被加封为“建安侯”的陈应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才得以铺垫和发展。

而陈应阑又是为何平白无故消失了五年之久。再追根溯源,是天顺十年时,临安十四州节度使集体叛乱!

“嘭”的一声巨响,袁义山猛然又兀自地将茶杯摔在了议事厅的桌子上,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和贾秋实丶君虞各自对视了一眼,想到了什么,语气急促飞快:“市舶司这里有存天顺十年时那起叛乱吗?”

“你是说......”贾秋实犹豫了一阵,似乎有什么难以啓齿,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是出自于心里对那场叛乱的惧怕,“临安十四州节度使集体叛乱!?”

“正是!”袁义山站起身,座椅在地板上拉出划痕。

他咳嗽了一阵,绕着议事厅的四周疾步行走,绕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将脚步平稳地停在了之前站的位置。

“市舶司有存那天的任何文献记载吗?”

贾秋实摇摇头:“市舶司主要是管理对外贸易之职,对于文献记载,恐怕只能去找一趟广信地区的节度使了。”他顿了顿,说,“现在的广信地区节度使曾是参与了六年前那场集体叛乱的节度使之一。”

也正是因为天顺十年临安十四州节度使集体叛乱,攻上晏都之后,虽然最后归于平息,地方各地节度使协助朝廷禁军一起攻破节度使,但这起事件造成的后果难以预料。在此之后,每隔几个月各个地方的节度使就会和朝中禁军一般,定期更换地方。有从南方调到北方,也有从北方调到南方;有从东方调到西方,也有从西方调到东方的。

而这个月初,地方节度使刚更换完,现在广信地区的节度使正是司马煜。

君虞沉思许久,默默地擡起头,他声音有些干涸嘶哑:“所以,袁大使认为‘梧塘’只是对于‘紫星子走私’一案的表象,更深层的是从六年前的那场骇人听闻的叛乱开始,幕后之人便开始在暗处导演着这一切。”

良久,补充道:“袁大使,我猜的对不对?”

此情此景,君虞心底不禁浮现出唐朝时期李白所写的一首诗——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说了这么久,想必二位都渴了吧。”贾秋实这个时候,命侍从将早已冷掉的茶水换新,于是继续道,“‘紫星子走私’一案牵扯到‘梧塘’,而坠落百年的‘梧塘’竟然在北明身处内忧外患之局,水深火热之中复出,这背后之人看来极为聪明。”

“贾司使又是什么高见?”袁义山明知故问。

贾秋实挑眉,歪嘴笑道:“动一辄而牵万卒,乃是兵家常态。”他用指尖敲打了一下厚实的桌面,发出细微的响动,“他既引导我们步步走近他,又在走近他的路上将我们一一杀掉。我们都是他的棋子,是他的笼中鸟——所以这条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