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人家也不要呀。”
她别着耳边的头发,笑得一脸得意。那些不让女娃念书的人家开始蠢蠢欲动。现在陈燕走了,空出来一个名额,又一窝蜂去到陶家院子问,什么时候收学生。
潇恒说是过年之后再收,今年就这些学生带着,半路进来不好教,众人这才散了。
可是这话没说完多久,张彦也去了镇上当账房先生,还是钱管事找了潇恒和陶近溪说的,这孩子心算厉害,他们打过几回交道,酒楼缺一个账房先生,便让张彦去试工了。
张彦小小年纪怎能当账房先生?不光是外人不信,就连张婶和张老汉都不信,最后事实摆在面前他们简直要乐开怀。
张彦试工当天,心算又快又准,还被掌柜表扬了,月银二两银子。他回村之后说了这事,众人围着张家道谢。
张婶和张老汉一顿琢磨带着重重的礼物感谢潇恒的陶近溪,若不是他们带着张彦读书长见识,谁能发现自己儿子精通算术呢。
潇恒收了礼,又细心叮嘱张彦一番,还找钱管事帮忙照应着,张家夫妇这才安心。
走了两个学生,团团听着爹爹们说两个哥哥都长本事了,也开始认真听课,但是他的小脑袋转呀转,又睡着了。
时间过得飞快,再睁开眼就到了夏日。
团团养胖了很多,肉嘟嘟的小脸圆润许多,小手变得胖乎乎的,手背上一排窝窝,他戳着窝窝玩,被阿爹逮住上课走神,罚他抄书。
团团捏着毛笔绷着小脸十分严肃写着字,写到最后脸上手上都是黑墨,变成一只小花猫。众人见了哭笑不得,李渺拿着手绢细细擦拭,又教他怎么捏毛笔。
最终在李渺和陈风的帮助下,团团成功完成了抄书,他走到潇恒跟前,十分恭敬,“阿爹,我写完了。”
潇恒看了儿子狗吃屎一样的字迹,勉强露出一个笑容,罢了,他才三岁。
休息这日,团团撅着屁股在树下抓蚂蚁,两只小狗趴下树荫下乘凉。
潇恒从镇上买了西瓜放在水井冰着,他和陶近溪都换上了轻便的袍子。几人正在啃西瓜,陈叔带着小山提着一篮子新鲜野菜进来了。
他递给潇恒一两银子,“潇小子,你以后上山打猎能带着小山不?”
小山低着头,脸上通红,快一年了他识些字了,但是再让他念书,就太痛苦了,练拳之后也没有用武之地,下学回到家闷闷不乐。
陈叔跟孩子聊完才知道他想跟着潇哥哥学打猎,这样以后靠打猎养活自己也不错。
陈叔这才带着孩子来请潇恒帮忙,潇恒还当什么事情,把银子拒了,“明日开始小山跟着我们打猎就行,已经交过束修,他本就是偏向学武的现在上山有些小了,但一开始跟着练练胆子也不错。”
陈小山高兴的不知如何是好,他冲上去抱着潇恒,大喊着,“潇哥哥你真好!”
几人笑作一团,陶近溪给他们父子拿了西瓜吃。
后面陈小山就早上跟着潇恒和陶近溪上山学打猎,下午以后的课他就不去了在家里帮忙干活。
端午之前,陶近溪和潇恒打了三只小鹿,加上其他猎物,挣了三十五两银子。
两人架着牛车采买了一堆重礼,先去看了师父和姜安,团团抱着姜安不愿撒手,潇恒和陶近溪一顿劝,姜老头答应跟着回村过节。
第二日潇恒又架着牛车去姑母一家送了礼,他带着两坛酒丶五斤猪肉和排骨丶一匹布丶两包点心。
梨花庄村民都羡慕地看着陶婉,这陶近溪虽然嫁为男妻,但是人家潇恒待他好,日子又过得红火,两人孝顺长辈,丰年过节都带着重礼,谁能不羡慕呢。
秦江和陶婉嗔怪几句,带着一家人坐上牛车,风风火火赶往桃花村。
端午这日,陶近溪和陶婉做了满满一大桌菜。天气晴好,几人围坐在树荫下吃饭,吹着小风喝着酒,啃着排骨吃着肉,别提多惬意了。
潇恒举杯,“祝姑父开张大吉!”几人碰杯,原是今年秦江找了老雇主,在镇上开了一个小门面,带着秦明秦月卖些府城进货的布匹彩线之类的东西,因为样式好质量上乘,刚开业店里的存货都被卖完了。
“还好我给你们都留了布,赶明儿又要去府城进货了。”秦江乐呵呵说,陶婉给姜老头两匹布,给陶近溪三匹布,都是上乘的绸缎料子。
“这料子好,让蔡姐给咱们做几身新衣裳吧?”潇恒说道,陶近溪眯着眼点头,师兄和团团一样爱穿新衣裳。
团团听到要穿新衣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