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去18年之久,但作为统帅的僧格林沁的对敌认知却毫无改变,也是清廷大部分军事官员的认知。
声称“夷情叵测,而所恃究在船坚炮利,若使舍舟登陆,弃其所长,用其所短,或当较为易制”。完全是十多年前林则徐式的认知,在“不知彼”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用一种旧思维去应对一场新时代战争。
1860年8月1日,准备就绪的英法联军集结了1.7万兵马于北塘登陆。由于僧格林沁的不设防,联军在10天之内没有遇到任何阻击,顺利完成登陆,并在北塘站稳了脚跟。
8月3日,一支两千人的探路部队与清军骑兵部队发生了遭遇战,英法联军10余人负伤后主动撤退。清军此次3人负伤,这一情况被僧格林沁视为大胜仗,更加笃定了他对夷人“不善陆战”的看法。
但僧格林沁很快就尝到了刚愎自用的苦果。
8月12日,联军出动8000兵力分两路西进,意图绕后袭取大沽地区。北路,兵力占优的联军在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下将清军击溃。
南路,英军将阿姆斯特朗炮投入战场,这种轻巧、精准、射程远且机动性强的新型后装火炮一登场,便将前来阻击的清军击溃。14日,塘沽炮台也在联军炮火轰击下陷落。
8月21日,石缝炮台尽管有直隶提督乐善亲自坐镇指挥,但仍无法摆脱沦陷的命运。
至此,英法联军的绕后包抄战术完全见效,清军大沽炮台已然是腹背受敌。此时的僧格林沁乱了手脚,他向咸丰报告称:“现在南北两岸,惟有竭力支持,能否扼守,实无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