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的时机“将各该夷(巴夏礼)及随从人等,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
9月18日,双方再次谈判磋商,巴夏礼坚持要面见清朝皇帝,双方不欢而散。载垣立即通知僧格林沁出兵,将巴夏礼等39名英法人士扣押。载垣事后激动地向咸丰报捷:“该夷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
既然谈判破裂,双方只能继续战斗。在经历了8月份的大沽惨败后,僧格林沁总结出一条所谓制敌经验——“倘该夷敢于北犯,临时酌量,总须与之野战,断不可株守营垒,转致受敌”。9月18日中午,僧格林沁便在张家湾得到了与夷兵野战的机会。
僧格林沁倚仗着2.5万的兵力优势,将4000英法联军困在了圆弧状包围圈内。但英法的先进火炮很快就弥补了兵力上的劣势,并将包围圈打出多个缺口。同时,英军锡克骑兵团也对僧格林沁引以为傲的蒙古骑兵发起了反冲锋。
僧格林沁大军后撤至通州的八里桥,但英法联军紧随而来。
僧格林沁在八里桥运用的战术与张家湾之战无异,结局自然也无异。2万多清军在联军密集的枪炮射击下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在混乱中被受惊的战马踩踏身亡。而参战的5000英法联军仅仅以伤亡51人的代价,便换来了清军伤亡3000余人的胜利。
八里桥战败的第二天(9月22日),咸丰果断选择“北狩”。临走时,他任命自己的六弟恭亲王奕欣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自己则往承德避暑山庄方向狼狈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