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小友之前所说的仙道是什么?”昙净大师道。他对于轩辕逍遥所说的仙道很感兴趣。
轩辕逍遥思索一下道:“道是宇宙的本原,它生成了宇宙,又无所不在。仙道以超脱为核心追求,超越一切,逍遥自在。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师法自然,人各有道,只求今生,不求来世。”相比于佛教,新生的仙道理念还不成体系。
昙净大师的白眉皱起,从这只言片语中,他隐隐看到仙道和佛道的理念冲突。
看着眼前的年轻人,他希望能够以佛法影响轩辕逍遥:“佛法以因缘为切入点,更注重自身。区别佛与众生的,就看他是否能懂得和掌握,以缘生缘灭的原则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如果能达到这点,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
因此,佛法不是求人,而是求自己。佛法是心地法门,唯有心能转业。佛法不从外求,佛法从内心求——自心性中求,有求必应。佛法称为内学、心学。”
昙净大师念了一句佛偈:“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轩辕逍遥听的津津有味,听到这佛偈才了悟:“原来大师出自唯识宗。”
“阿弥陀佛!”昙净大师口宣佛号,没有反驳。
唯识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教派,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故称唯识宗。起于西土,后传于中洲,曾经极为兴盛。但传承几代之后,由于佛理晦涩艰深,遂逐渐没落。
昙净大师沉默片刻,心中突然下了一个决定。
“檀越可有兴趣学我唯识宗之法?一切万法,唯识无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诸识所变现的‘相分’,故诸尘境界、山河大地、有情无情,皆是此识所变现者,并无实体。行者作如是“唯心识观”,了达自心,不迷于境,于是从修断中,渐次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不受境转,心得解脱,证“唯识实性”,得大菩提。我唯识宗法门亦可以修成佛!”昙净大师热络地介绍道。
“要是檀越愿意传承唯识宗,即便是唯识宗的一本十支典籍,我都可以悉数传你。”
轩辕逍遥有些受宠若惊,随即警醒,道:“大师,我无肉不欢,夜御五女不在话下,与你佛门可没有缘分。”听闻佛门最喜欢度化一些天才修士,他可没兴趣当和尚。
“檀越误会了。我只是见你颇有慧根,想要结下一分善缘。”檀越大师满脸老实诚恳。
“不过檀越既然不愿意出家,我只能传你一些唯识宗的基本法门,像是《瑜伽师地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核心典籍就不能传你了。檀越真的不再想想?”
轩辕逍遥果断摇头。昙净大师有些可惜,道:“人各有志,我也无法强求。为了报答檀越的救命之恩,我将《五感六识术》传给你。”
“我常听闻佛门有九识,这五感六识术只能修成第六识吗?”轩辕逍遥请教道。
“非也!佛门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理论,八识九识十识都有,甚至还有无量识之说。但我唯识宗信奉阿赖耶缘起,只承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根本种子。虽然各派理论不同,但五感六识都是基础。五感六识术修炼大成,自然能破开第七识第八识。”昙净大师阐释道。
说着,昙净大师炯炯有神,轩辕逍遥和他对视,瞬间一道佛识印入他的灵台。这是佛门的以心传心之法,离开语言文字,只以慧心相传授。
轩辕逍遥接受这道佛识后,心中一怔,昙净大师除了传授《五感六识术》,还传了一篇《阿赖耶缘起识藏经》。
“那篇识藏经是老衲的一位师兄所著,并不在唯识宗一本十支典籍中,传你并不违反门规。”昙净大师传音道。
轩辕逍遥看不懂他的想法,但还是老老实实地接受了这番好意。
昙净大师看着轩辕逍遥神情欢喜地回船舱参悟佛经功法的背影,眼中闪烁着意义不明的光芒。
回到船舱后,轩辕逍遥看了一下两篇佛门功法。《五感六识术》极为基础,修行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虽然不是没有可能从中悟出第七识和第八识乃至第九识的可能,但对于天赋悟性的要求极高。
另一份《阿赖耶缘起识藏经》则高屋建瓴,直指修成阿赖耶种子识。这篇功法还涉及唯识宗许多佛教义理,若是真的修成阿赖耶识,对于唯识宗的理论也会有很大的了解。
“这个老和尚心思不纯,这是想要让你被佛法感化。”书老的声音突然出现。
轩辕逍遥不以为意,他的心意是仙道逍遥之念,就来看看这佛法能不能感染他。
书老道:“不要小看佛门。要知道上古时代就是梵道佛门的时代,能够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