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的小镇,后来又搭进去了一个加强中队,甚至为了守住这里,连步兵炮都拉过来了。
说白了,从镇里刮上来的那点粮食,连给这里的驻军做伙食都不够,为了这么个破地方,根本不值得。
“长官可听说过"仁义窑"?”
“听说过。”陆维中点了点头。
说起这个,陆维中还真知道一点,或者说,凡是安县的本地人,几乎都听说过仁义窑的事。
这件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
话说晋省有个非常出名的晋商,姓张,家里祖辈都是经营矿产生意的。
十几年前的时候,安县霍山脚下发现了一座小型的铁矿。
张家有个嫡系子弟叫张远,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这个消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于是就从省会龙城,跑到了安县这里投资建矿。
张远和普通的商人特别不一样,不但矿山的开发和管理做得非常好,而且矿工平时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遇到了什么难题,他都是非常热心帮忙的。
按水浒传里的行话来讲,这就是一个“及时雨”式的人物。
凭借多年的经商经验和人脉积累,霍山铁矿越做越好,久而久之,这座铁矿就得了个“仁义窑”的好名声,张远也因此有了“仁义商”的美誉。
但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霍山铁矿做得这么好,成了香饽饽,自然就遭人惦记了。
十几年前正是国内军阀混战最激烈的时候,那时候严西山也只是一个地方小军阀,还没主政晋省。
严西山当时有个手下军官,就看上了这个铁矿,于是天兵一到,自然就强行征用了这座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