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六年秋,此时各部事务基本减少,也就是建设基本完成,无事可做,府库中钱粮也所剩无几。换句话说来到了挂机时间。
宫中
姜云手握密报,密报上写着“河东镇新任守将疑有反叛之嫌”
姜云看着密报眉头一皱,原本他就对这些事情很敏感,现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心中更是不安起来。
自从蒙古入侵以来,边镇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而河东和河北两个边镇的将领都是常年跟随他身边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关系。
蒙古入侵后,河北镇和河东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河北镇守将战死沙场,整个边镇体系都濒临崩溃。每每想起那些逝去的将士们,姜云的心口就会隐隐作痛。
为了保证河北边镇能够重新运转,姜云将河东镇守将调往河北,河东镇则新立一将,本身河北河东的边镇体系就在恢复中。
如今,又传来了新任守将可能反叛的消息,这无疑给已经疲惫不堪的朝廷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姜云决定亲自前往河东镇调查此事。他换上便装,带着几个亲信悄悄离开京城。
一路上,姜云心情沉重。他深知边镇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如果真的有将领反叛,后果将不堪设想。
到达河东镇后,姜云没有直接去找新任守将,而是先暗中观察了一番。他发现镇上的士兵们军纪严明,士气高昂,并没有什么异常。
然而,当他试图深入了解守将的情况时,却遇到了一些阻碍。一些士兵对他的询问闪烁其词,似乎有所隐瞒。
姜云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他决定暂时不打草惊蛇,继续暗中调查。接下来的几天里,他走访了当地的百姓,收集了更多的情报。
在与一位老者的交谈中,姜云得知了一些关于新任守将的过往。原来,这位守将曾在一场战斗中失利,被贬谪到边境。他是否因此心怀不满,产生了反叛之心呢?姜云陷入了沉思。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姜云缓缓地摇了摇头。即便如此,这位新任守将在过去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如今更是位高权重,但若是仅仅因为一些陈年旧事就背叛朝廷,那么他连完全掌控河东镇的反叛都难以做到。
河东镇拥有庞大的守军,当年河北镇遭受外敌入侵时,河北镇的巨大损失被大量分摊到了河东镇头上,导致河东镇的许多守军被调离并派往河北镇进行增援。
河东镇和河北镇的大部分守军都曾参与过伐郑之战,他们经历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同时还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非完全不识字的农民。因此,不可能轻易被人蛊惑而叛变。
然而,尽管如此,这位新任守将仍然有可能给河东带来相当大的威胁。河东地理位置优越,只要有几万士兵,他便有能力起兵割据一方。
姜云决定找机会与新任守将近距离接触,以进一步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一天,姜云以京城特使的身份,借口视察军务,来到了军营。在与守将的交谈中,他故意提及当年的战事,试图探知对方的真实想法。
守将的表现毫无破绽,他坦然地回顾了过去的经历,并表示对朝廷忠心耿耿。姜云心中仍有疑虑,但表面上不动声色。离开军营后,姜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难道是自已多虑了?还是对方隐藏得太深?
他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继续与当地百姓交流,留意任何可能与守将有关的线索。
日子一天天过去,姜云始终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守将有反叛之心。眼见就要年末,姜云不得不返回京城,主持朝中大事。
临走前,他叮嘱手下密切关注河东镇的动静,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姜云踏上了回京的路途,心中充满了担忧。他不知道这场危机将会如何发展,也不知道那位新任守将究竟是奸是忠。
作为一个以武力开国的皇帝,姜云拥有的权利是相当夸张的,可以随意地撤换边疆守将。然而,仅仅因为有这个权力并不意味着他必须要行使它。毕竟,作为一国之君,他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周全。
河东镇守将刚刚被调到河北镇去整顿那里的局面,而河东镇目前只剩下新任守将具备一定的威望和能力。如果直接将其撤下,虽然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但边镇的事务又该由谁来处理呢?这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此刻,姜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自已太过强大所带来的弊端。他手下能够独当一面、大规模领兵作战的将领实在太少。
尽管他自认为在中低级军官的培养方面做得很好,全军上下组织严密、士气高昂,即使处于劣势也不会轻易崩溃;军队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