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为报先帝之恩,誓死讨贼 > 第64 章 党争雏形

第64 章 党争雏形

兴元五年春

夜幕降临,金陵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只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谢玄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内,手中把玩着一块玉佩,这是先帝天元五年出征前赠予他的。玉佩在灯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芒,仿佛在提醒他,无论多么黑暗的夜晚,总有一线光明在等待着。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谢玄已经基本辨别了几个派系的雏形,南北党和朋党,当然就像他所说真的就是个雏形。

南方党认为北人根本没有为新朝建国流血牺牲,还时常要求同样的权利,经常在朝中给北人使绊子,北方党则是为了自卫被迫形成的。

谢玄原本以为南方党是由朝中重臣结成的,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南方党的主要成员不过是一些有点小功劳的老人而已。

他深知这些人并非真正想要打压北方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以他们所立的那点功劳而论,甚至比不上六部高官功绩的零头。

尽管目前南北党还处于雏形阶段,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比如科举制度可能会被划分为南北两榜,南人和北人之间也许会相互仇视,形成对立局面。然而,由于当前的南方党连理论依据都站不住脚,所以处理起来相对容易许多。

相比之下,朝中最大的矛盾仍然是朋党之争。朝堂之上,派系之间的争斗往往比刀剑更具杀伤力。

南北党之争表面上看是地域之争,实际上却是对权力和利益的激烈角逐。而朋党之争则更为复杂,牵扯到众多因素,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全面动荡。

党争是制度缺陷与管理者缺陷相互激荡的产物。明代中后期皇帝缺乏实务能力,过度依赖官僚体系,导致官员们常以集体辞职相抗衡,皇帝无可奈何,只好拉拢首辅以治官,但首辅的立场摇摆不定,最终导致党争的产生和发展 。

自古以来,党争就像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风暴,而其核心问题往往围绕着皇权的衰落和内部势力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

如今仅仅只是建国之初,党争还没发展起来,各党派也仅仅只是学术地域人文方面的派系,或是因人格魅力聚集,或是因为亲戚朋友。党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思想的交流和政策的改进,但更多情况下对于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朝堂中现在最大的派系居然是谢玄的派系,谢玄思考了片刻就知道自已的派系因为什么而形成的了,朝野之中上下包括皇帝之内其实全都算是受到过谢玄的恩惠。

此外,在这个时代,除了姜云之外,确实没有人能够与谢玄相媲美。在姜华熙亲自带头的情况下,严格来说,朝堂上只有一个党派,那就是“丞相党”或“皇权党”,只是其中派别繁多罢了。

六部尚书都是皇权的坚定支持者,这也显示出姜华熙在政治上的手段。他以自已独特的方式实现了政令的统一,使得整个朝廷都能紧密围绕着皇权运转。

然而无论风险如何,姜华熙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且高效的政权体系。

而对于那些派别繁多的官员们,他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但在皇权面前,他们不得不服从大局。

谢玄在朝堂之外的影响力,虽然不如他在朝堂上的显赫,但他的智慧和公正却让他在民间和低级官员中有着极高的声望。他知道,要解决南北党争,必须从根基做起,从那些尚未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官员开始。

他开始秘密接触那些尚未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年轻官员,这些年轻士子,有的来自江南水乡,有的来自塞北荒野,他们朝气蓬勃,心怀壮志,却对朝堂上的勾心斗角知之甚少。

在一次春日的诗会上,谢玄身着便装,与这些年轻官员不期而遇。诗会上,他们畅谈着各自的理想和对国家未来的展望。

“谢丞相,您怎么来了?”一位南方出身的年轻官员惊讶地问。

谢玄微笑着,挥手示意大家坐下:“我虽身居高位,但对诸位年轻才俊的见解甚是好奇,今日特来聆听。”

北方的年轻官员们也纷纷表示欢迎,他们对谢玄的平易近人感到敬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谢玄引导着话题,逐渐转向了南北党争的问题。

“诸位,南北之争,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谢玄语气平和,却透着坚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心系天下,摒弃偏见,定能找到化解之道。”

年轻官员们纷纷点头,他们被谢玄的诚意所打动,开始积极建言献策。

“我们可以从地方做起,推广南北文化的交流,让民众感受到南北一家的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