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大臣们三五成群地站在一起,或交头接耳、或大声争论,喧闹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每年年初,朝廷都会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处理和安排,几乎每一个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正是因为官员们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才使得这个国家的国力不断上升,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报!西南急报”一个士卒大口的喘着粗气,但仍旧尽可能维持礼数禀报急报。
随着这声通报,整个朝堂内瞬间变得一片死寂,众人纷纷转头望向门口,目光集中在这名士卒身上。
士卒的脸上满是汗水和疲惫之色,显然是经过了一番长途跋涉才来到这里。他手中紧紧握着一份文书,似乎那就是他带来的急报。
姜华熙连忙道:“快呈上来!”内侍急忙上前接过士卒手中的文书,恭敬地递给皇帝。
姜华熙打开文书,匆匆扫了几眼,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谢玄看着姜华熙凝重的神情,顿感大事不妙,姜华熙也反应了过来当即把文书递给谢玄查阅。
谢玄同样在看后第一眼,脸色也凝重了起来。群臣没有人说话全都静静的等待谢玄开口。
谢玄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诸位,西南边境遭遇大理与土司联合突袭,边境伤亡惨重。”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众人皆面色震惊。
“陛下,臣愿亲率大军出征,击退敌军!”数位将领挺身而出,抱拳跪地。
姜华熙望着几位将领,这几位将领都是早年跟随先帝的良将,带个几千人或许不成问题,但是西南局势不明朗,几千人不可能击退大理。
“虽然众卿勇气可嘉,但是光有将是不够的,此次西南事态严重,必须要有帅才行。”说着姜华熙把目光放在了常威宁和曾外耳两将身上。
常威宁和曾外耳本就是岭南守将投诚,是货真价实的,而常威宁更是能带十万人以上的统帅,一个时代通常不会有太多能带十万人的将领,能够将十万人的吃穿用度管好,让十万人的军队令行禁止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曾外耳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陛下,老臣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虽然这些年也一直在练兵,但毕竟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如从前,远不及当年的勇猛。现在的我,最多只能带领一万多人而已。”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慨,岁月不饶人啊!
常威宁听到皇帝的询问后,眼神微微闪烁,似乎有些犹豫和纠结。他心里清楚自已虽然年龄不大,但身体还算健康,尚可骑马征战。
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还是决定向皇帝坦诚相告:"陛下,臣虽年富力强,尚有能力驰骋疆场,但西南地区的瘴气比岭南更为严重。如果臣在当地染疾,恐怕无法继续领军作战。而若让我在后方指挥,对前线战况一无所知,也难以有效地平息战火。因此,请陛下恕罪。"说完,他深深地低下头,等待着皇帝的回应。
姜华熙沉默了许久,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从未想过,这个强大的国家竟然会陷入到无帅可用的尴尬境地。先帝的军事才华实在太过出众,他能够轻松驾驭几十万大军,让整个军如臂驱使。整个军队都围绕着先帝这一核心而存在,他就是那独一无二的军魂。
然而,尽管先帝有心培养其他将帅,但命运似乎总是弄人。除了许昕、赵庄和常威宁三人具备带领十万以上大军的能力外,其他人都稍显逊色,甚至连薛平安也还差了那么一点火候。
许昕一直在防备着藩王,而赵庄则将注意力集中在防范蒙古上。两位统帅都被调离,而且北方边镇一直缺乏一个能全面统筹的将帅。尽管赵庄暂时兼任此职,但由于他的驻地离得太远,导致他难以分心兼顾。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虽然国内基层军官数量充足,兵力也比较宽裕,但此时京城可供调动的兵力仅有两万多人。大部分的机动兵力早已被调往北方抵御蒙古,因此京城目前无法抽出足够的兵力支援西南地区。这意味着必须要训练大量的新兵才能补充到西南战场。
一时间,姜华熙感到自已仿佛又回到了刚刚执政时那种迷茫无措的困境之中。面对眼前错综复杂的局面,他完全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去解决。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强行命令常威宁出征,二是将常威宁调离到北方地区。然而,如果选择后者,那么西南地区又该如何应对?
念及至此,姜华熙不知不觉间就将目光放在谢玄身上,“相父…”
谢玄早有决断缓缓开口道“常将军,我明白你的顾虑。你可以选择留在京城,协助训练新兵,也可以选择前往北方,与赵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