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七年,谢玄在镇江如火如荼地开展练兵活动时,辽北的蒙古开始了他们的蚕食计划。然而,由于战略尚未转变,蒙古铁骑并未直接与赵庄展开大规模战事。在这个时期,辽北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口不足和交通不便上。
尽管如此,赵庄在辽北的治理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他的管理下,女真等少数民族几乎都被纳入了吴廷的编户齐民体系,实现了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使得辽北地区的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同时能够勉强维持地方政府收支。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深处,有一处女真部落。这里曾经只是一片荒芜之地,但如今却已发展成了一座繁华的城镇。
得益于中原地区先进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这座城镇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成为了辽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纳税大户。在这里,汉族人和胡人和谐共处,共同生活。总人口超过万人,形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社区。
兴元七年夏天,术赤接到命令,被任命为辽北战争的总指挥。他带领着三万余名精锐骑兵,踏上了征程,来到了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镇。
术赤骑着马匹率领亲卫侦查此地,此地汉人占比不足五成,主要人口都是胡人,对于蚕食计划来说,这种胡汉混居的城镇是最好拉拢的。
术赤在城镇外的高地上勒马而立,目光如炬,扫视着这座繁华的城镇。他知道,这座城镇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战略价值。他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暗自思量,如何在这胡汉混居的城镇中,实施他的蚕食计划
他转身对身边的副将说道:“传令下去,大军在城外扎营,不得惊扰百姓。我要亲自进城,了解民情。”
副将领命离去后,术赤与几位亲信一同更换了便服,悄悄地潜入了城镇。他们漫步在拥挤喧闹的街道间,仔细观察着周围的风俗民情。术赤留意到,虽然汉族人与胡族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但他们之间似乎并无明显的隔阂,这令他颇感诧异。
对于术赤一行人的奇特外貌,民众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惊讶。毕竟,这个地方被称为百柳,而实际上它曾属于蒙古诸部。如今,即使偶尔看到一两个蒙古人,也并不足为奇。
这片土地的官府名为赤峰,蒙古语称之为“乌兰哈达”,意思是“红色的山峰”,而汉人则习惯将其称作“百柳”。
百柳城镇并不算大,甚至不如术赤当初南下河北的县城大,西域大部分大城也比此处发达。但是对于开发程度极低的东北来说,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城镇了。
城镇中仅仅只有几个酒馆,他们来到了一家酒馆,这里聚集了各族的百姓,热闹非凡。术赤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点了壶酒,静静地听着周围的谈话。
酒馆内部弥漫着淡淡的烟气和各种香料混合的气味,昏黄的灯光下,人声鼎沸。墙上挂着几幅描绘草原风光的旧画,木质的桌椅因多年的使用而显得光滑油亮。
酒馆的一角,一位老者正弹奏着马头琴,悠扬的琴声与谈笑声、杯盏碰撞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吧台后面,酒保忙碌地为顾客们倒着酒,酒的种类多样,有来自中原的陈酿,也有本地酿造的烈酒。
酒馆里的客人形形色色,有身材魁梧、面带风霜的牧民,有穿着长袍、举止文雅的商人,还有几位身着异族服饰的旅人,他们或独自品酒,或三五成群地交谈。
术赤和亲信们坐在角落里,他们的目光锐利,不时观察着四周的情况。他们注意到,酒馆中的人们虽然服饰各异,但相处融洽,汉人和胡人之间的交流并无障碍,甚至有些人的服饰已经难以区分彼此。
在酒馆的另一侧,几位壮硕的汉子正比划着手势,激烈地讨论着什么,他们的脸上带着酒后的红晕,声音洪亮。
旁边的一张桌子上,几个看似是商队的人正在低声交谈,他们面前摊开着一张地图,似乎在计划着接下来的行程。
在酒馆的中央,一群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他们的舞姿矫健有力,赢得了周围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舞者们的服饰色彩斑斓,装饰着各种闪亮的饰品,为酒馆增添了一抹亮色。
术赤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沉思。要在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城镇中实施蚕食计划,他必须深入了解这里的人民,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赢得他们的支持,或是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
酒馆的门突然被推开,一阵凉风卷入,带着外面草原的清新气息。一位风尘仆仆的旅者走了进来。
随着新旅者的到来,酒馆内的气氛似乎更加活跃了。这位旅者身穿一件风尘仆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