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六年,大理七万余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吴廷西南边境,再加上土司援军八万余,总计十五万人浩浩荡荡地侵犯而来。
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吴廷西南边境迅速做出反应,与蜀王派出的兵马汇合,共计二十余万人严阵以待,成功在第一时间抵挡住了大理的入侵。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大理对吴廷西南地区的渗透逐渐加剧,许多土司纷纷背叛,更有甚者直接加入了大理一方。这使得吴廷西南边军不仅要应对大理的入侵,还要处理层出不穷的内部叛乱和治安问题。
原本看似强大的二十万兵马,实际能够调动用于抵抗的兵力仅有五万,而其中三万还是蜀王增援的兵马。
尽管西南边境号称拥有二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只有十二万余人属于中央兵马,其他兵马则来自川中军阀派系。
蜀王在川内拥有大大小小十一个小军阀,他们在归附吴廷后被封为侯,但始终不听从蜀王的命令,不服从朝廷的调遣。因此,蜀王增援的兵马基本都是他自已的本部兵马。
只有土司叛乱战火烧到自已的领土的时候,这些地方军阀,才会不情不愿的抵抗一下。
随着战火的蔓延,西南边境的景象变得愈发凄凉。连绵的山峦间,原本翠绿的树木被战火熏得焦黑,山间小道上,不时可以看到被遗弃的武器和盔甲,它们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凄凉。
村庄里的炊烟不再升起,取而代之的是战火的浓烟,随风飘散,笼罩着这片曾经青翠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土司叛乱的景象尤为惨烈。叛军们穿着破旧的战袍,脸上带着决绝的神情,他们在山林间穿梭,如同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袭击着吴廷的巡逻队伍。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每一次出击都带着对中原的深仇大恨。
吴廷的边军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来应对这些叛乱。他们日夜巡逻,警惕着每一个可能的袭击。然而,叛军们似乎无处不在,他们的行动难以预测,使得吴廷的军队疲于奔命。
在一次夜袭中,叛军们利用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了一座吴廷的营地。营地中的士兵们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巡逻,疲惫不堪地进入了梦乡。叛军们点燃了火把,将营地团团围住,火光映照在他们狰狞的脸上,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发出了震天的呐喊。
吴廷的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惊醒,他们迅速拿起武器,准备迎战。但是,叛军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而且他们的攻击异常凶猛。吴廷的士兵们虽然英勇,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勉强抵挡。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时分,叛军才被击退。但是,吴廷的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营地的废墟上,残破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
在这场战争中,吴廷的西南边境变得愈发脆弱。土司叛乱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如同野火一般,难以扑灭。吴廷的军队在内外夹击之下,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需要更多的援军,需要更有效的策略。
然而,援军的到来并非易事。道路被战火破坏,补给线被切断,吴廷的军队面临着物资短缺的困境。
士兵们的士气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们开始怀疑这场战争的意义,怀疑自已能否看到胜利的曙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廷的将领们不得不采取更加灵活的战术,他们开始利用地形的优势,设下陷阱,伏击叛军。
他们也开始尝试与那些尚未叛变的土司建立联系,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共同对抗大理的侵略。
但是土司对此反响平平,实际上地方土司对于中央的矛盾一直是相当显著的,能接受中央调遣的,早已经成为了中央的县城而非地方山寨。
而这些地方土司,在面对中央和大理的战争时,往往会选择保持中立或者观望态度。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任何一方,以免给自已带来麻烦。
此外,一些土司还对中央政府抱有不满情绪。他们认为中央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导致双方之间的关系紧张。因此,即使中央政府向他们发出请求,他们也不一定愿意响应。
兴元七年
西南边境的形势更加糜烂。战火的蔓延,使得原本就脆弱的防线更加不堪一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不再谈论丰收和希望,而是在谈论死亡和逃亡。
在一片荒凉的平原上,两军对峙,战鼓声震天动地。士兵们紧握着手中的长矛和盾牌,眼神坚定而冷酷。晨光初露,第一缕阳光穿透了夜的帷幕,照亮了战场上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