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八年春
为了表达自已的诚意,谢玄主动提出留在武昌,协助楚王处理政务。经过数月的努力,楚地的各项事务在谢玄的高效处理下逐一得到解决。他展现出了强大的行政能力和卓越的领导才华,让楚王对他感到咋舌。
在这段时间里,谢玄日夜操劳,不辞辛劳地处理着各种繁杂的政务。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迅速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无论是税收、民生还是军事等方面,谢玄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并确保其顺利实施。
楚王不禁发出感慨,如果谢玄能追随楚地那该有多好啊!当然,他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不敢说出来。毕竟,短短时间内,楚地的政务基层已经被谢玄通过朝廷的力量牢牢掌控住了。
此外,他还派出了四万精锐士兵,使得楚地再也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了。这让楚王感到无奈,同时也对谢玄更加表示钦佩。
如今的楚王并非当年起兵造反时的那位楚王,而是当初的楚王太子。正因为如此,对于姜谢这两位曾一同平定天下的英雄,当今楚王自然也是心怀敬意。
自谢玄来到楚国后,楚王便以最高规格款待了他,并多次亲自接待,还安排了许多官员前来拜会。这种热情的款待持续了数月之久,可见楚王对谢玄的敬重之情。
某日,楚王在宫中宴请谢玄,酒过三巡之后,楚王终于忍不住向谢玄表露心意。
“谢公之才,寡人实为敬佩。若谢公愿常留楚地助寡人,寡人必以国士相待。”
谢玄闻此,微微一笑,放下酒杯道:“大王厚爱,臣感激不尽。然臣受先帝所托,自当尽心尽力,不敢有二心。”
楚王听后,虽感遗憾,但也明白谢玄忠心耿耿,不可强求。
楚王的宴请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继续进行,谢玄的拒绝很坚定,但是楚王正是因此不会在有不满,这才是他欣赏的谢相啊。
随着宴席的进行,楚王与谢玄的话题也渐渐从政务转向了风花雪月。楚王提起了武昌城的美景,谢玄则回忆起了年轻时的游历经历,两人的交谈充满了轻松和愉悦。
宴席结束后,谢玄带着几分醉意回到了自已的居所。他脚步踉跄,扶着墙壁,好不容易才走到窗边。他推开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
谢玄静静地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他不禁想起了先帝的面容和神情,那熟悉的脸庞仿佛就在眼前。
尽管楚王的话语可能只是一时兴起,但谢玄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真诚和善意。当今世上,能够如此坦诚相待的人已经不多见了。除了楚王,或许就只有华熙能够理解他的心情。
楚王的话实际上是对中央政府的一种表态,表示楚地将全力支持朝廷。这种态度无疑给了谢玄极大的鼓舞和安慰。他深知,楚地的支持对于稳定国家局势至关重要。而楚王以他为代表,也表明了对他个人的信任和尊重。
谢玄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受着夜晚的宁静。“该出发了”花了这段时间谢玄不光是为了处理楚地问题,彻底将楚地实控,更是为了整合新加入的楚地精锐,这四万精锐经过数月磨合,已经完完全全的成为了镇江军的一份子,不用在担心调令问题。
夜色渐深,谢玄的思绪也渐渐平静下来。他知道,自已留在楚地的时间已经不多,花费这段时间处理楚地的问题值得吗,自然是值得的。
没有了后顾之忧,中央通过长江的运输几乎源源不断,谢玄回到书桌前,开始整理这段时间的工作记录和计划,并全部做成私件告诉姜华熙。
第二日,谢玄跟楚王道别,随即率军在码头集结。大军浩浩荡荡地登上战船,旌旗飘扬,鼓声喧天。
谢玄站在船头,眺望着渐渐清晰的码头。楚王率领着文武百官,早已在岸边等候,准备为谢玄送行。
楚王走上前,双手抱拳,深情地说道:“谢公,您在楚地的功绩,寡人和楚地百姓将永记于心。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寡人特来相送。”
谢玄回礼道:“大王厚意,谢玄铭记于心。楚地的繁荣与稳定,是大王英明治理的结果,谢玄不过略尽绵薄之力。他日若有机会,谢玄定当再次拜访。”
楚王从袖中取出一卷锦书,递给谢玄:“此乃寡人连夜为谢公所作之词,聊表心意,愿谢公此去一帆风顺,早日功成。”
谢玄接过锦书,展开细读,词中写道:
《破阵子·赠谢玄》江城春色正浓,楚天千里澄明。 谢公辅政功绩显,笔扫千军意气雄。 此情可待成追忆。